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走进不科学 > 走进不科学 第746节

走进不科学 第746节(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今后如果有正当获得诺奖的机会,徐云肯定不会客气就是了。

……

俗话说得好。

知徒莫若师。

看着徐云认真的表情,潘院士脸上原先凝重的表情,也逐渐变得柔和了起来。

当初科大在舆情事件中做出了‘举科大之力’的承诺,这份恩情徐云从未忘却。

所以无论是出于对两位大佬的憧憬,还是出于对科大报恩的想法,他都不愿意见到那些言论的出现。

当然了。

如果换做其他人,估摸着也不会考虑太多,毕竟这可能是此生仅有的机会。

但徐云却不一样。

只是Anton Zeilinger做的是“道生一”,也就是单光子的量子隐形传态。

潘院士做的则是“一生二”,即将单光子扩展到多光子。

虽然目前潘院士已经突破到了十五光子,但贡献依旧不如Anton Zeilinger1997年从无到有的突破。

而按照诺奖惯例,很少会把奖项发给同个方向的成果。

除非潘院士真的搞出了量子隐形传态,达到了“三生万物”的境界。

至于如果他真的过了审核……

那么可以预见的是,到时候必然有大量的质疑、抨击扑面而来。

这是徐云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因为这对赵政国和潘院士很不公平。

赵政国如今奔70去了,他一力推动了国家高能物理的建设,97年的时候担任过BES负责人,2008年雪灾的时候毅然婉拒了海对面的高额待遇,回国搞起了粒子科研。

一身功勋赫赫,却又节俭异常。

别的不说,只提一个细节:

科院总部的后头,就是兵器工业集团和国家防务动员委员会……

此时此刻。

科院办公总部三楼。

最靠内部的一间办公室里。

那就是你很难在网络上找到科院办公总部的入口照片。

如果你上网搜索科大总部,虽然可以看到不少配图,但门脸几乎都是“中科院XXX所”的名字。

以至于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北辰西路那边的中科院天地科学园区,或者临近的生物物理研究所才是科院总部……

实际上。

科院的行政办公部门位于三里河路52号,属于高官单位。

众所周知。

作为华夏最高级别的官方科研组织,中科院拥有着一个非常庞大的下属乃至衍生体系。

截止到目前。

中科院下属一共有12个分院,以及114个研究所——比较出名的有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上光所等等。

另外如今还有很多地区和科院联合成立了科研事业性单位,互相合作进行科学研究。

想到这里。

潘院士不由轻呼出一口气,与赵政国对视了一眼,同时轻轻点了点头。

科大历来都是一所很有温度的学校,从来不会让让学生去为老师、去为科大做出‘牺牲’。

虽然他们很难给到徐云某些头衔上的荣誉,但却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补偿。

当然了。

今年4月份的nature子刊,他连通讯作者的名头都没要,直接把功劳全给了自己的弟子。

所以从始至终,他们都没要贪图徐云名分的念头。

但另一方面。

正如此前提到的那样,徐云的贡献确实有些尴尬。

尤其是在他才25岁的情况下,想要获得提名的概率很低很低——因为诺奖也不是科大自己开的,评审团要考虑很多方面的事儿。

怎么说呢……

矫情往上,风骨未满吧。

除此以外,徐云的年龄也是个大问题。

历史上最年轻的诺奖得主叫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得奖的时候才17岁,但他获得的是和平奖——这玩意儿有多水就不需要介绍了。

物理学奖的最年轻得主叫劳伦斯·布拉格,他得奖的时候和徐云现在的年纪一样,也是25岁。

其实在徐云和陆朝阳抵达之前,他就与赵政国聊过徐云位次的事儿。

实话实说。

在科研生活中,他和赵政国都不是那种特别虚名的人。

例如此前的十二光子纠缠和祖冲之超算,潘院士都带上了陆朝阳和其他几位学生的名字,甚至还列为了共作。

赵政国也一样。

有光环在身的他,先天性的就站在了另一个高度上。

他今后获得诺奖的机会注定不会少,既然如此,完全没必要为了一个所谓的名头去硬蹭荣誉。

他不是爱豆,需要的不是曝光和头衔,而是知识。

这是他在小牛,在老苏,在小麦,在高斯黎曼身上学到的一种自我认知。

当然了。

否则他这辈子基本上很难有机会得到诺奖。

而眼下的孤点粒子,却是一个绝佳的评奖机会。

和这两位大佬比起来。

如果在提名者里加上了一个徐云,届时外界必然会出现大量的风凉话和议论声。

保不齐啥‘太子’之类的帽子就会扣到徐云身上,给原本值得庆贺的事儿笼罩上一层阴霾。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时候还穿着一件80块钱的白衬衫,出门只做二等座,手表还是06年一个学生送给他的杂牌表。

与这份节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政国如今每年把收入的50%拿去做了慈善——他在黔南供养了三所希望小学。

作为一个不需要爱心人设,也不需要慈善去减税的科学家,赵政国的做法没有一丝一毫炒作的嫌疑。

潘院士的年龄虽然要年轻一点,量子加密通讯这个方向也极具前景。

但不久前随着及Anton Zeilinger获得了诺奖,在为量子力学证明的同时,也堵上了潘院士获得诺奖的可能——因为Anton Zeilinger正是潘院士的导师,二者做的是一个方向的研究。

现任中科院的院长侯星远,正在例行审查着一大叠文件。

这些文件大概有三四十厘米高,名目分类非常复杂。

科院办公总部是一栋非常老式六层大楼,通体灰色石砌,门口常年立着三根杆子。

入口是一潘多拉高度的电子伸缩门,理论上随便一个成年人都能轻松越过。

整栋建筑的外观看上去,就和县级市的政务大厅差不多。

当然了。

如果你真以为科院办公总部只是看上去那么简单,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比如中科院微系统所,中科院魔都高等研究院等等……

而作为这庞大体系的统领中枢。

科院的内设机构……也就是行政部门,平日里却显得低调很多。

它有多低调呢?

举个例子。

这个补偿的力度,还是要取决于另一件事:

那就是……

孤点粒子到底是不是符合标准的暗物质。

……

第406章 被惊动的科院高层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

潘院士他其实很担心徐云会陷入某个极端的状态。

也就是无论如何都一定要评奖露面,啥都听不进去,甚至有可能最后闹得不欢而散——这种例子可不是没发生过。

但如今看来……

徐云的心态,要比他和赵政国所想的稳重的多。

但他获奖的时间是在1915年,整整一百零七年之前……

近30年来。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最低年龄为41岁,平均年龄54.5岁。

在这种基础上。

再考虑到徐云本就不上不下的贡献,评审组那边大概率不会让他通过提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