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大明1805 > 第四八八章 军职调整

第四八八章 军职调整(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朱靖垣想把将校尉加上中下的军衔系统,改回到大明传统的品级、武职、勋位体系。

神州古代原有的官僚系统,包括文官和武官两个系统,对“爵”、“官”、“阶”、“勋”的区分,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成熟了。

“爵用以定尊卑,官用以分职务。阶用以叙劳,勋用以叙功。”

在大明,爵是公、侯、伯,明初有子、男,后不用,仁武朝之后再次启用。

职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把总,相当于实际的职务,直接对应管理的部队规格。

这个世界的大明官员和百姓,并不知道另一个世界的大清的事情。

在他们看来,负责筹划和讨论军机要务的地方叫军机处,军机处里面具体办事的大臣们叫军机大臣,都是非常贴切的命名。

登基以前,朱靖垣觉得,没必要为了一个名字,专门跟父皇进言修改。

老爹他肯定会觉得军机处的名字很合适,肯定会非常疑惑自己为什么要专门申请改名。

如果有改革,同时改掉名字,还能够说得过去。

清代的殿阁大学士变成了荣誉头衔,军机大臣才是实际的内阁成员。

军机大臣的职责,就是按照皇帝的意志处理重要政务。

军机处是大清中后期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这个机构执行的是皇帝的个人意志。

学校历史课的灌输,后世的各类影视剧的宣传,加上现在自己作为大明皇室的身份,让朱靖垣对军机处这个名字没有多少好感。

自己也要给他们机会展示效忠的诚意。

也就是看他们是否尽心尽力的完成新皇帝交代的特别事务。

真的遇到推三阻四,阳奉阴违的少数个体,再用渎职的名义开掉换人就行了。

朱靖垣放下了文官们的本子,开始处理武官系统的奏疏。

不过拿起第一本奏疏之后,朱靖垣却没有马上打开看里面的内容。

还不容易产生混乱和误解。

用一品、二品的数字表示军衔高低,与都督、总兵的实际官职不可能混淆。

九品十八级也有了足够的容量。

一个军官的职务是团长,那他的军衔最高只能升到上校了。

这样就不会出现团长军衔比师长高的情况了。

如果一个人在工部侍郎位置上干的很好,而且干满了两任了,而工部尚书也不到退休年龄,也就不可能直接把侍郎提成尚书。

但是可以给侍郎加一级品级,让正三品的工部侍郎,享受从二品的待遇,下次晋升的时候,也以从二品为起点,而不是正三品侍郎。

这种制度设计直到朱靖垣穿越的前世都还在理所当然的运转着。

官职高了官阶不一定高,官阶高了官职也不一定高。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是可能会出现“少将团长”见“上校师长”的情况。

这样两个人见面的时候到底以谁为尊?

哪怕制度规定了以官阶为尊或者以官职为准,实际使用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争执和麻烦。

所以在之后的宋明清三代,都在对这个系统进行优化更加实用性的调整。

朱靖垣确定了最重要的九卿大臣人选,同时确定了几个关键尚书的人选。

对于后续更多的大部分刚满六十岁,以及还不到六十岁的三品以上官员的请辞奏疏,就没有大规模的批准和调整了。

朱靖垣也是个普通人,脑子里面有明确印象的,再加上自己专门记录的,那些自己觉得很不错的官员,也并不足以覆盖整个朝廷。

更重要的是,自己不可能把所有三品以上官员,都一次性换个遍。

那样朝廷就乱套了。

阶是都督、都指挥使、指挥使、千户、百户,可以视为某种形式上的军衔。

勋是柱国、护军、轻车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相当于勋章。

爵位,官职,官阶,勋位,相互之间都有明确区分,这套管理方案非常的成熟。

官员按照官职工作,按照官阶发俸禄,按照勋位发奖励。

但这个制度也有些过于复杂和严格,不同体系的身份待遇之间会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不改职能,单纯改名字的话,朱靖垣当时就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办法解释。

所以也就一直没有提改名的事情。

现在自己当了皇帝了,再要去改这个名字话,力量上就是一句话的事情了。

有人硬要问起来原因,也可以直接回个“朕喜欢”。

而且,朱靖垣想要改名的东西还有不少,其中甚至包括武官系统的整个军衔和职务体系。

朱靖垣不止一次动过心思,想要把这个名字改掉。

朱靖垣并不准备调整机构的职责,它的职责定位还是比较合理的。

世祖皇帝建立军机处,其实是个介于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军事委员会之间的机构。

大明最高军权属于皇帝,军机处负责按照皇帝的军事意图和目标,制定总体上的作战方略,规划军队和军工的发展方向。

除此之外的日常工作,还有收集和整理军事相关消息,总结实战信息和经验,审议兵部和都督府的提交的文件报告等等。

而是捏着它开始考虑一个看似简单而又不简单的问题。

要不要把军机处和军机大臣的名字给改了。

改成总参谋部,或者参谋长联席会议,或者是军事委员会。

在朱靖垣前世,军机处的名字来源于大清王朝,最初是工作狂雍正设置的。

大清的军机处,最初确实是用于处理紧急军务的,但是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实际的内阁。

遗憾的是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发生了扭曲甚至倒退。

在那个仁人志士寻找救国道路的混乱的年代,各方势力或是为了明确与过去割裂的决心,或是为了更彻底的学习泰西的制度,或是避免被旧系统侵染,都放弃了本土自行演化出的职阶体系。

那个九品十八级的品秩,本来可以算是神州本地演化出来的最终版本的军衔和官阶系统。

它最为简单,最方便普通人理解。

小孩子都知道正比副大,一品比二品大,没文化的大头兵也能直接理解。

逐步确定了以官职为主,以官阶品级为辅的“职”、“阶”分离传统。

主要以官职来确定俸禄和待遇,但是官阶系统仍然继续保存存在,作为同官职下的差异性辅助。

如果一个人的官职提升了,那官阶也会在近期直接升到对应级别上去。

如果一个人的官职始终不上升,那官阶也会停在一个阶段,卡在一个上限不能再升。

比如说,一个军官职务升到了师长,那军衔就在下次考核对应升到大校。

而且,仁武朝以后,大明中央衙门的官员,绝大部分都是没有明显政治倾向的。

官僚之中也许有地域或者利益牵引形成的各种党派团体。

但是没有围绕其他皇子形成的派系。

自己当上皇帝之后,绝大部分的普通臣子,都会自然而然的向自己效忠。

正常官僚效忠合法皇帝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