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走进不科学 > 走进不科学 第18节

走进不科学 第18节(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什么话?”

徐云顿了几秒钟,试探性的说道:

“他说……根据他的猜测,太阳光会出现色散,主要原因可能是每种颜色的光本身的特质不同。

这就像有无数鱼儿组成的鱼群一样,肉眼看上去乌泱泱的一大群,数量不知凡几。

但如果用不同孔径的滤网去过滤,便可以分离出大鱼和小鱼。

很明显。

由于某种‘规则’原因,徐云对小牛的剧透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或者说要徐循渐进才行。

不过仔细想想,这倒也正常。

否则徐云直接告诉小牛F=-(GMm/r^3)r的矢量式不就完事儿了?

于是徐云思索了一番,说道:

当然是配镜师傅技术差啦……

“成红、橙、黄、绿、蓝……这是青色吧?青、紫,上帝啊……”

看着太阳光在镜片的折射下出现了七彩色散,小牛激动的嘴唇都在颤抖:

此前提及过,小牛是一位坚定的教徒,因此他坚信世间万物中一定藏有某些造物主留下的密码,投映着世界的真相。

而经过色散的七色光……显然就符合这一条件。

只见他将眼镜最厚的边缘对着太阳,调整出了一个比较微妙的角度。

片刻之后。

一小簇的七彩光谱再次投影到了阴影处。

通常情况下来说,色散实验的操作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镜子和水,二就是三棱镜。

一张直径一米左右的桌子、几枚三棱镜以及一块黑色的木板相继被摆放到了水缸边。

随后徐云将一块三棱镜立起,熟练的调整了一番角度,朝小牛做了个OK的手势。

过了片刻。

三棱镜后方的纸板上果然出现了一簇长条光谱,并且比之前的那簇更清晰不少。

徐云见状退至一旁,故意不做任何表示,想看看这位祖师爷青春版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到底能做到什么地步。

小牛此时已然来了兴致,眼睛滴溜溜的一转:

“肥鱼,你刚才说三棱镜也可以验证色散现象?”

“没错,而且三棱镜的效果要比镜片好上很多。”

“那就用三棱镜再做一次!”

小牛飞快的看了看周围,决断道:

在此之前,只被笛卡尔在《屈光学》中推导过等价式。

并且这里头还有一笔很谁也说不清真相的糊涂账,导致现在他们依旧在共同分享发现光的折射定律的荣誉。

因此虽然小牛的表述中下意识的涵盖了可见光无法通过某种‘环境’传播的猜测,但这属于完全可以理解的情况——实话实说,能想到前面一层已经吊炸天了好么?

随后看着地面上那小小的一簇七彩光芒,小牛忽然又想到了什么。

只见他思索了几秒钟,对徐云问道:

学过物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

可见光在不同环境下的折射率各有不同,比如玻璃啊、空气啊、水啊等等。

这些东西在概念上有个统一的称谓,就是介质。

如今随着光学的理论研究逐渐制式化,很多初中生也都会明白一个道理:

光可以在介质中传播,光的传播本身不需要介质。

“什么问题?”

小牛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说道:

“按你所说,鱼群中可能有大鱼,也可能有鱼苗,这属于鱼这个框架内的类别问题。

但是鱼群要存活,就一定要有合适的外部水源环境吧?

比如在大海、湖泊、河流里等等,但在陆地和天空显然是不行的。

根据小牛在《光学》一书中的描述,他对于光线的好奇开始于1665年6月中旬。

当时他在研究斯托克借给他的望远镜时,忽然发现了歪曲形象中透出的色彩,由此开始了对光线的研究。

在过去的一段日子里,小牛尝试过各类大小的凸透镜,却依旧没有发现自然光的奥秘。

同时由于二项式化简的问题,他暂时性的将这个想法给搁置到了一旁,准备等有空了再好好研究。

结果没想到……

若是滤网多设几道,我们就可以分离出更多体型的鱼甚至鱼苗。

光的色散或许也是如此。

也许它们本身的‘大小’不一样,所以经过某种未知的滤网后,才会显现出七彩的光芒。”

小牛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沉吟数十秒,道:

“我好像明白了,不过肥鱼,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

“牛顿先生,韩立爵士只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却没有对它的原理做过多解释。

毕竟这只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发现罢了。

后来韩立爵士在一次冒险中意外失踪,至此渺无音讯。

不过爵士在失踪之前,曾经提过一句与色散现象有关的话。”

小牛立马来了兴致,追问道:

随后他猛然转过头,死死地盯着徐云:

“肥鱼,那位韩立爵士对于这种现象有做出解释吗?”

徐云张了张嘴,正准备将色散现象的前因后果说出口,却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发出声音。

与此同时,他的眼前忽然再次出现了一道提示框。

提示框上没有任何文字,只有一个黄色的感叹号在闪动。

不过如果你的眼镜度数足够高,那么眼镜边缘的部分也可以临时做到色散效果。

因为近视镜是凹透镜,左右两边比较厚,特别是高度数镜片,此时光学特性会有棱镜的性质。

当光照射到镜片时,各种色光的折射率不一样,就把光源中的各种色光分散开来了,然后再进入你的眼睛,这就是彩虹。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镜片边缘区域看见物体边缘或轮廓线时,会出现色彩分离的原因——其理论依据就是光的色散。

什么,你问技术因素是什么?

只见小牛踱步来到桌子边,附身仔细的查看了一番光谱。

随后他犹豫了几秒钟,拿起一张黑色纸板。

“我进屋去找三棱镜,前一段我从伦敦带回了不少这玩意儿。

你就负责搬桌子——屋里的那张茶座就行,还是放到这里。”

徐云点点头:

“明白。”

十多分钟后。

“肥鱼,太阳光既然可以被色散成七束彩色光芒,那么这七色光是不是不同的光呢?

还有,理论上这七束光应该是可以重新合成一束白光的吧?”

徐云抽了抽嘴角,得,张口就又是两个致命点。

不过此时的他已经逐渐适应了这位祖师爷变态的思考能力,因此很快便调整好了心态,说道:

“抱歉,牛顿先生,我只知道后面一个问题的答案——只要条件合适,七彩光便可以重新聚合成一束白光。”

但别忘了,小牛所在的是1665年,一个光学研究还停留在开始阶段的时期。

因此小牛同学能仅仅凭借徐云的几句话,在半分钟不到的时间里,便想到了七色光在不同介质里可能效果不同的情况,这完全就是一个超纲级的表现。

诚然。

目前的小牛还不知道光本身就是玻色子,不需要借助任何费米子进行传播——在这个时代,光学对于折射的顶尖理论就是斯涅尔推导出的一个数学等价形式,并且在他去世前无人知晓。

要等1678年惠根斯等人审查了他的手稿后,才会被公开为赫赫有名的斯涅尔定律。

那是不是说明……

光线的传播,其实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或者说条件?”

徐云:“……”

妖妖灵,我要举报,这里有人开挂!

第23章 七彩的光

在徐云这位东方来客的身上,他居然如此戏剧性的见到了光的色散,或者说……

光的真相?

随后他深吸一口气,对徐云道:

“肥鱼,你再演示一遍……唔,我免你一天的饭费。”

看着鱼儿已经上钩,徐云嘴角扬起了一丝微不可查的笑意,手上则乖乖照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