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走进不科学 > 走进不科学 第160节

走进不科学 第160节(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毕竟在原本的17世纪,欧洲还没开始工业革命呢。

不过与惠更斯设计有所不同的是,徐云对力矩方面进行了一些优化:

一来是加了两根辅助绳,缩短了左侧的偏转力。

二便是先让驴去给发条蓄力,接着再通过发条提供推力,省去了人力的支出。

发条形变产生的能量持续时间很短,但瞬时量级却很大,对于精加工来说是个相当合适的工具。

惠更斯曾经搞出过一个可以加工镜片的机床,组装难度很低,徐云便把它复制了过来。

当时惠更斯使用的动力是人力,也就是花钱请人来推动设备运转。

但现在嘛……

徐云抬起头,看向了院落中的……

那头驴。

于是老苏便改了主意,将他介绍到了制器局工作,期间也多有照顾。

后来齐格飞在京娶妻生子,便全家将老苏当做了恩公相待。

凡是老苏需要自己又力所能及之事,齐格飞从不推却,尽皆全力而为。

例如老苏自吸泵中的摆轮游丝,便是由此人打造。

另外徐云水银温度计的毛细管,也是出自此人之手。

“倒是齐师傅,这次恐怕要有劳你了。”

小老头连忙回礼:

“不敢不敢,若非恩公当初援手,小老举家上下怕是早已成了路边枯骨,何曾得享今日之福?

还请恩公莫要多言,否则实乃羞煞小老也。”

老苏闻言没再说话,而是亲切的拍了拍小老头的肩膀。

只可惜,徐云身边的一群鲜为人没法明白他的苦心,白瞎了他的连环操作。

失望.JPG。

当然了。

纵使有香柏油协助。

由于设备方面的硬伤,齐格飞打磨出的镜片也不可能真正的达到百倍物镜的水准,也就是NA1.25。

不过高倍率的物镜好是好,但它的使用要求也是非常麻烦的。

比如它需要配合滴油才能使用,也就是术语上的油镜。

这里的油通常指的是香柏油,通过柏木提取,特殊情况下用水也能勉强应付。

这些油不仅要滴在物镜和盖玻片之间,还要求滴在在聚光镜和载玻片上。

如果不滴油的话。

戴上手套后。

徐云按动开关,打开了三个盒子。

只见此时每个盒子的中心,赫然都摆放着一枚灵巧的小透镜。

按照齐格飞先前所说。

其中左边的是十倍目镜,中间和右边的分别是40与100倍的物镜。

院落中。

齐格飞指着石桌上的三个小盒子,笑着道:

“公子所需的两类镜片都已制作完毕了,就在这几个盒子里头。

左侧盒子中的镜片倍数最低,中间其次,右侧的则倍数较高。”

徐云朝他道了声谢,没急着去验收,而是先从随身的袖带里取出了一副由羊肠制成的手套。

整个望远镜的制作耗时,大概需要一个月左右。

预计在八月中旬上下,便能进行第一次星空观测。

至于显微镜嘛……则要简单一点。

毕竟整个过程中最困难的一关,已经在不久前被老贾他们解决了。

哪怕没有干涉仪进行辅助,显微镜级别的小口径透镜还是不难制备的。

也就是说。

合适的玻璃曲率有两种。

接着再将这两组数据记录转移,套到老贾他们先前算出的那个接近1.3的式子中。

便可以得出理论上不需要干涉仪便可以确定的最优曲库模板。

随后徐云想了想,继续对老苏道:

反正那头驴也是老苦力了,辛苦就辛苦点吧。

说到头还是那句话。

驴再累,关徐云什么事呢?

总而言之。

按照徐云的规划。

第146章 载入史册的细胞观测

根据现存的一些手稿来看。

惠更斯设计的磨镜工具,外观上有些类似古代行刑的刀闸,也就是路易十六快乐架:

‘刀闸’上挂着一个小球,通过外力推动小球旋转,从而对玻璃进行加工。

这套工具制备起来并不算难,也不需要太高的精度。

按照徐云的肉眼判断。

这位齐大师的精度水准,估摸着大概能和后世传说中的八级技工相媲美,属于人形自走精工机的类型。

当然了。

磨镜片除了需要人手之外,自然也需要研磨的设备。

在1671年。

这个小老头也是制器局的一位大师,名叫齐格飞,据说是北宋目前锻造工艺最好的一位匠人。

当初老苏前往鲁东清点账目之时,偶然在路旁遇到了因粮荒逃难的齐格飞。

当时老苏看他可怜,便本着好心将他带在了身边。

一如当初对徐云那般,打算回京后安排个仆役的差事。

不过在一次巧合下,老苏意外发现齐格飞有着一手不错的工活,甚至要比不少京中工匠还要好。

按照徐云的判断。

这枚物镜的NA大概在1.10-1.15之间,也就是0.28微米左右吧。

呈现出的图像虽然能看,但画质会下降的很厉害,严重干扰观察。

经常下小电影的同学应该比较能理解画质下降这四个字的意思。

因此早在两天前。

徐云便用之前蒸馏酒精的设备,配合鼓捣出来的电解池,再次对柏木进行了蒸馏。

还记得当初徐云为啥特意交代要用弯曲的铜管吗,就是为这事儿准备的。

对显微镜有基础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

目镜倍数x物镜倍数,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但你别看10X100和25X40的放大倍率看起来同样是1000,实际上,二者的成像效果却差异很大。

因为目镜反馈的是虚像,倍率并不需要太高。

真正决定显微镜分辨率的镜片,主要在于物镜。

羊肠这玩意儿,在古代其实不算在美食的“羊杂”里的,而是另有所需:

它经常被用作小雨伞,甚至唐朝开始还有官方的店铺售卖羊肠套。

因此在橡胶工业趋近于无的古代,它其实是个非常优良的手套材料。

只要通过之前制备的高浓度酒精浸泡去味,基本上和后世的橡胶手套没太大区别。

至少做些基础实验那是绰绰有余的。

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代加工玉石的技术就有些类似透镜制备,并且形成了产业。

那种性质甚至已经超过了“雏形”的概念,都可以归属到早期应用的范畴了。

只是那时候没有光学的详细概念,先民们算不出K(θ)的函数而已。

因此眼下有了相关曲率半径的数据,在徐云拿出曲率设计图后五天不到,齐格飞便带来了个好消息。

“王公子,幸不辱命。”

“老爷,按照咱们的预估,副镜的研磨可能需要一个月左右。

因此接下来的日子里,可能就需要您和齐师傅他们多辛苦一下了。”

老苏闻言,有些感慨的笑了一声:

“区区旬月而已,若能看清星辰,莫说一月,一年老夫都撑得住!”

随后他转过身,对着另一位五六十岁的小老头拱了拱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