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走进不科学 > 走进不科学 第459节

走进不科学 第459节(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徐云看了眼周围,老汤以及高斯等人同时朝他点了点头。

见此情形。

徐云深吸一口气,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一个字:

解。

第280章 找到你了,柯南!(中)

赤道坐标则是以地球中心为坐标系原点,地球中心指向春分点的方向为0°。

所谓春分点就是赤道和黄道的交点,赤纬是从天赤道(地球赤道向外投影)平面向南(负)或者向北(正)的角度,赤经是从春分点向东的角度。

黄道坐标就更简单了。

它是以黄道作基准平面的天球坐标系统,多用作研究太阳系天体运动情况之用。

黄道系统描述的是行星环绕太阳移动的轨道,它的中心在太阳系的重心,也就是太阳的位置。

这次前来剑桥的德国数学家一共有27名,其中有一些人在前来剑桥的路上经过了曼彻斯特等地中转,便又顺道喊来了几位英国的数学家给法拉第“送终”,例如西尔维斯特等等。

因此这一批外援一共有32人,算上数学系的11名学生,加起来总数正好43。

在这个人数基础上。

徐云将他们分成了七个小组,分别根据已有信息完成计算。

算过星球轨道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晚上六点半。

天色变得漆黑一片,星空中出现了一颗又一颗的星星。

与此同时。

靠着一周前预热的效果,大量学生开始聚集到了望远镜周边。

老汤亲自坐镇望远镜附近,徐云则待在临时搭建的一座棚子里——这座棚子中摆放着桌椅和笔纸,高斯这些德国远征军,以及数学系中支持老汤的十多位学生组成的数算团队便安置于此。

这是天体物理以及天体测量第二学期就会明确标注在课本上的内容,作为一个百科栏目居然会犯这种错误,也是挺无奈的……

上辈子徐云恰好有某段情节正好用到了提丢斯-波得定则,在骚扰……咳咳,咨询某位在凤凰山观测站工作的朋友时,对方一度对百科表达了某些极其亲切的问候与祝福。

当然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很大部分因素要归结于知识的冷门,提丢斯-波得定则本身就是个小众知识,更别说冥王星这个小众中的小众了。

总而言之。

说道这里,就又到了鞭尸某度百科的时间了。

如果你在百度上搜索提丢斯-波得定则,会在详细介绍中看到一句话:

【由于1846年发现的海王星、1930年发现的冥王星与该式的偏离很大,故许多人至今持否定态度】

其中百科给出的海王星的推算数据是38.8个天文单位,实际距离30.2个天文单位。

冥王星的推算数据是77.2个天文单位,实际距离39.6天文单位。

是不是很惊讶?

没错。

在星空这个参考系中,两个结果可以说无限接近于一致。

1781年的时候,赫歇尔就是在接近19.6的位置上(即数列中的第八项)发现了天王星。

从此,人们就对这一定则深信不疑了。

约翰·提丢斯生活在18世纪,那个时期,人们已知太阳系有六大行星。

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

提丢斯是个天文爱好者,经过长期的观测,他在1766年写下了这么一个数列:

a=0.4+0.3X2^k。

里头的a是指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也就是1.5亿公里。

当然了。

作为这次观测的发起人,徐云自然不会是前者。

因此在写下一个解字后,他便继续开始绘制起了最初始的计算。

至于计算的初始切入点嘛……

自然就是提丢斯-波得定则了。

不过徐云一直把他当成了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所以印象始终不太好。

总而言之。

到了眼下的这一阶段,徐云他们能准备的都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

如今他们能做的只有一件事……

等天黑。

解。

这是数学中一个非常特殊的字,具有宏观意义上的纠缠态。

这个字后面可能空无一物,也可能会有洋洋洒洒的内容铺满版面。

同时哪怕是铺满版面的内容,最终的结果也很可能和空无一物相同。

另外它也和解题者的样貌、文具没有任何关系。

它的基本平面是地球的轨道面,称为黄道面。

非常简单,也非常好理解。

徐云这次明面上使用的是黄道系统,不过计算阶段使用的则是银道坐标系。

只要将历史上的观测记录通过坐标系统进行某些计算,便可以尝试去破解星辰的奥秘。

一切准备就绪后。

在星空之中,每颗星球都可以规划到某种坐标系内。

比如银道坐标,赤道坐标,黄道坐标等等……

所谓银道坐标系,实际上就是一个极坐标系。

它以太阳为原点,银盘上面太阳指向银河系中心为0°方位。

往东为经度正向,往北为纬度正向。

另外考虑到天黑的缘故。

徐云还请威廉·惠威尔拉了几条电线,用以提供足够的光源。

“布瓦尔星图……”

“赫维留星图……”

徐云站在小棚子里,不断将准备好的观测记录分发到数算团队的手上。

后世对于提丢斯-波得定则在数学计算的数值方面基本是没意见的。

它的主要争议在于物理意义模糊,是一个纯粹的经验公式,很难从原理上进行解释。

是的,看到这里,天文专业的同学应该发现了一个问题:

某度小编把冥王星的数据计算成了77.2——这特么是太阳系内边界的距离……

实际上呢。

在计算过程中,由于k次多项式存在的缘故,冥王星和海王星是共用n=8来计算的。

所以根据提丢斯-波得定则计算,冥王星的误差率是2%,而非200%。

根据这一定则。

在数列的第五项……即2.8的位置上也应该对应一颗行星或者小行星,只是在当时还没有被发现。

于是许多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便以极大的热情,踏上了寻找这颗新行星的征程。

这颗小行星就是谷神星,发现者正是现场的高斯。

后来这个规律被柏林天文台的台长波得总结,归纳成了一个经验公式来表示,叫做提丢斯-波得定则。

其中k=0,1,2,4,8,16……,0以后数字为2的n次方。

如果以日地距离……也就是1.5亿公里为一个天文单位,那么六大行星到太阳距离的比值分别是:

0.4、0.7、1.0、1.6、5.2、10.0。

而实际上的数值是:

0.39、0.71、1.0、1.52、5.2、9.8。

众所周知。

作为文明史的重要分支,人类的科学史可谓是众星云集,璨若星河。

这些牛人基本上都是天才,但也不乏后起之秀凭借匪夷所思、骇世惊俗的猜想而跻身于巨星之列。

比如法拉第,比如51岁才写出了5G标准信道编码的埃尔达尔·阿里坎。

又比如某个叫做约翰·提丢斯的德意志中学老师。

……

冬季的天黑的很快,在交流会结束后一个小时不到,天色便逐渐开始昏暗了下来。

又过了半个小时。

天空的能见度再次下降了一个等级。

徐云和老汤等人抽空吃了个饭,毕竟今晚的事情还是会消耗一些体力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