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走进不科学 > 走进不科学 第632节

走进不科学 第632节(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一件叫做卞和泣玉。

另一段叫完璧归赵。

如今的滇省盛行赌玉,而他们就信奉卞和赌玉为祖师。

卞和于荆山得一石头,认定了是宝玉,先后献于楚厉王却遭楚厉王不信,认定欺君给予膑刑(挖出膝盖骨头)。

他不服,又于楚武王时再次献玉。

九鼎除了数量确定是‘九’之外,没有一个信息是有定论的。

甚至‘周鼎’和‘九鼎’是不是一个东西都依旧具有争议。

因此很多人认为九鼎其实不存在,是虚构出来的器物。

但即便是那些认为九鼎不存在的人,也无法否定九鼎在华夏文化的地位和特殊性。

当然了。

司马迁以其著作的影响力,将这种说法流传后世,此后诸多史家也沿袭此说。

可《墨子·耕柱》确认是夏启:

【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

另外最早记录九鼎的《左传·宣公二年》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夏之方是谁,但在古代文献中几乎存在这么一个惯例:

就是如果言及夏人做什么事情,但却没有明确具体对象的时候,这个人一般都指的是夏启。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左传·宣公二年》】

九鼎这玩意儿有个很神奇的特性,用网文的话说就是,它竟然可以自动认主。

夏人不行了,就跑到殷人那去。

殷商不行了,就去了周人那里。

这就是所谓的“不迁而自行”。

这是一枚正方形、长宽都只有三厘米左右的白玉小块,左上角有个被镶着金边的小缺口。

而在白色小块朝上的一面刻着五条纠缠在一起的小龙,同时赫然写着八个细微但徐云却看的一清二楚的汉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国宝里,有两件文物最为特殊。

结果又被认定欺君,又把另一个膝盖骨挖掉了;

后来卞和居然还不服,于荆山日夜哭泣。

楚文王听说后召见,他竟然说“臣非悲刖,宝石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

于是楚文王命人破开石头,果见宝玉。

因为该玉卞和所献,故名“和氏璧”。

以上的这部分人指的是单纯认为九鼎为虚构的专家或者相关爱好者,不包括那种跟着西方认为夏朝不存在所以没有九鼎的傻X。

而除了九鼎之外。

排在第二件的那件宝物嘛,自然便是……

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用一块叫和氏璧的宝物做成的,在它身上有两段故事。

国内甚至有两位历史教授因为这个看法分歧撕逼了十多年,甚至在研讨会上大打出手。

除了铸造者外,九鼎去了哪里也争议极多。

九鼎去向的猜测在数量上甚至是《永乐大典》猜测的数倍,而且都是古籍所记。

可以这样说。

截止到目前。

不过一直以来。

九鼎都颇具传奇乃至神话色彩,历史上明确的记录很少,而且文献之间的记录时常会有所冲突。

举个例子。

九鼎的铸造者到底是大禹还是夏启,至今都没有一个定论。

比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明确指出九鼎为大禹所铸,也就是那句很有名的【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

它们的位次都要高于兰亭集序帖和《永乐大典》,牢牢占据一二把交椅。

其中第一是神秘的九鼎。

华夏历史上最早的九鼎传说来源于夏朝,至于先秦典籍中关于夏人铸鼎的说法,最早可见于《左传·宣公二年》。

书中记载了著名的楚子问鼎的历史事件,王孙满回答鼎的来历之时,就明确指出是夏人所铸: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