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走进不科学 > 走进不科学 第743节

走进不科学 第743节(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这是一个传播度很广,但很多人对它一知半解的东西。

暗物质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1922年。

当时天文学家卡普坦就通过星体系统运动,间接推断出星体周围可能存在不可见物质。

接着在1933年。

天体物理学家兹威基利用光谱红移法,测量了后发座星系团中各个星团的运动速度和状态。

咕噜——

徐云咽了口唾沫,震撼的看向了陆朝阳:

“所以……陆教授,我们发现了一种……暗物质?”

陆朝阳深吸一口气,用力点了点头:

“没错,根据老师那边的结果来看,概率无限接近百分之百。”

那就是中微子。

而就在今天。

徐云他们的面前,出现了另一个全新的U1群【X】粒子。

更关键的是……

孤点粒子,它的运动方式是‘闪烁’。

举个不太恰当但比较好理解的例子:

一个被读者老爷吊起来的作者君,绳子和他有着电磁相互作用,地心引力和他有着引力相互作用,他体内的小宇宙也有着弱相互作用……

因此这四种群在检测某些微粒特性的时候,一般在报告上展现的都是某个栏目作用效果强或者弱,而非为0。

比如某个粒子在U1群……也就是电磁互作用过程中的程度比较弱,就会被用【-】来表示。

强则是【+】。

SU3对应的传递强相互作用,对应的是胶子。

以及SL(2,C)群对应的是传递引力相互作用,对应的就是引力子。

除了引力子外,其他三种微粒都已经被发现了。

看到这里。

可能就有童靴会表示俺懂了,徐云他们发现的是引力子。

发现星系运动速度弥散度太高,如果仅靠看得见的星系质量产生的引力是无法将这些星系束缚在星系团中的,这些星系团将分崩离析。

不过暗物质真正的‘成名之战’,还是发生在1970年。

当时一个与起点知名女富婆同名,叫做薇拉·鲁宾的女教授,对银河系的邻居仙女座大星系……也就是M31的星系,进行了一次旋转曲线的测量。

所谓星系旋转曲线,是指距离星系一定距离处的星体,绕星系中心旋转速度的函数曲线。

用人话说就是公转速度。

徐云怔怔的看着手中的这份文件,过了许久,一屁股坐回了位置上。

是啊……

自己早就应该想到的。

一个无法被探测的微粒,不正是符合暗物质的定义吗?

暗物质。

也就是说它的动能,要远小于对应的静能——这句话当初曾经用胖子跑100米解释过。

在这种基础上。

孤点粒子还具备电中性、不存在静质量定义……也就是在微观世界里面没有实体所以只参加引力相互作用的特性……

在目前的科学界,这种粒子或者说物质,有一个特殊的专属称呼。

想到这里。

如果不会发生对应的行为,那么就是【X】。

目前的所有粒子都会参加引力相互作用,因此引力相互作用下属……也就是SL(2,C)群下方,只会存在【-】或者【+】。

而强力和弱力呢,则偶尔能见到【X】。

比如说轻子。

而U1群,也就是电磁相互作用的那栏,只有一个粒子会出现【X】。

很遗憾,并不是。

因为引力子理论上也会参加电磁相互作用,另外由于它的自旋为2,在场论中涉及到了极限能标,显然是不符合如今的实验条件的。

那么这份报告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

这四个群在实际情况中是可以共存的,也就是某个微粒同时具备参与多个作用的情况。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