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316章 黑夜待久了,总怕太阳不会升起

第316章 黑夜待久了,总怕太阳不会升起(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咱们这不是羊入虎口吗?平日里躲都躲不及,跑去西山宜城伯府作甚?给张居正加菜吗?”王谦极为无奈的说道,他对自己认知很清楚,是个小人,张居正、海瑞这些人,能不见就不见,阴谋诡计不奏效,失去了最大的依仗,非常被动。

将皇帝的个人投资和朝廷投资混为一谈,这不是典型的公私不分吗?吕调阳作为首辅,怎么可以犯如此的错误?

“胡说八道些什么,我找张居正是有正事,正事!”王崇古气不打一处来。

吕调阳的奏疏最终被皇帝朱批,算是形成了实质的指导性文件,大抵可以总结为浪费、贪墨、盗窃、转移、挪用等,敢偷就敢杀。

整本奏疏的内容脉络极为清晰,从源头开始增加犯罪成本,而后便是监察,这一点上,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内帑自己监察一定会出现纰漏,这次的大规模投资的确是皇帝的个人行为,可是却事涉国朝的开海大事,绝不可马虎。

谁敢说张居正完全失去了权柄,那才是蠢。

北虏、倭寇、东夷这些贼寇,能有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的人,又有多少呢?

而这种每个人头都要有信牌的身份证明,这么做的理由也很简单,防止杀良冒功。

王崇古到了西土城到了宜城伯府,宜城伯府的门房收到了拜帖,游七立刻就去文昌阁禀报了张居正,而后一溜烟的跑到了门口,满脸堆笑的说道:“王次辅稍待,我家先生现在有客,马上就来,至于赠礼,先生说就不必了,王次辅拿回去就是,陛下给的够用了。”

王崇古正色的说道:“新郑公稍安勿躁,不必如此急于下定论。”

王崇古吓了一个激灵,赶忙俯首说道:“陛下啊,臣万万不敢,还请陛下饶命,不做这个买卖,坚决不做!”

“不急不急。”王崇古见到了游七,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下了,张居正肯见他,而且还亲自出门迎接,甚至不用送礼,至少不是羊入虎口。

第一类是官营农桑牧手工工场的生产机构,比如,官庄、屯田务、营田务、牧声马场、文思院、都作坊、坑冶场等监务。

苏轼途径筠州的时候,要见苏辙,因为苏辙太忙了,苏轼还写诗嘲讽苏辙: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煮。

朱翊钧看向了王崇古,这个家伙在做买卖这件事上,的确是有天赋的,他已经看到了新的风口,棉纺、制糖,这两样都是硬通货中的硬通货,那画舫生意赚的不多还挨骂,着实做不得。

王谦撇了撇嘴,小声的低估道:“您要是真的不怕,喊那么大声作甚?”

俺答汗第一个目的自然是为了履行刚刚签订的条约,私自越墙遣回,第二个目的自然是恶心下志得意满的大明皇帝,励精图治振兴大明,大明那么好,这些义兵为何逃到了他那里去?第三个目的则是希望缓和下右翼诸部内部矛盾,俺答汗释放出愿意和大明交好的积极信号,安抚下内部主和派的情绪。

“哪里哪里,宜城伯客气。”王崇古赶忙见礼,张居正现在的确是无官一身轻,就只有一个超品的伯爵,但到了阁臣这个地位,那都属于天子幕僚,这权势全看跟陛下的亲疏远近,陛下每月二十三日都要到西山宜城伯来,天下还有谁有这等待遇?

“我商贾出身,做买卖,我比大司徒在行。”王崇古非常确信的说道。

苏辙就当过这个监当官。

监当官,字面上意思就是监管勾当的官员,勾当,就是做买卖的商行,宋朝的监管勾当主要分为四类。

“爹,咱们真的要去宜城伯府吗?”王谦心有戚戚的说道。

朱翊钧唯独对这个投资内容有疑惑。

王国光十分坦然的说道:“画舫现在都是外番女子,陛下是投资,不是赈济,是要回报的。”

“今后各镇不再克扣义兵口粮。”曾省吾十分确切地说道。

第三类则是官营商行,官营盐场、米行、酒务、茶场、矾坊、市易务、堆垛场、石炭场等等。

张宏完美的解决了潞王的问题,朱翊钧则看着张宏,眉头紧蹙的问道:“朕觉得有些不对,张宏,你再跑一趟兵部,问问是不是咱们大明录首级功,都是如此?”

朱翊钧看到董一元的奏疏时,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的人,是那个已经去了长崎的陈竹陈大壮,陈大壮在那种境遇下,依旧肯相信朱翊钧这个皇帝一次,国失大信,人启疑心,陈大壮到底何等的纠结呢?

幸好,朱翊钧真的把孔尚贤的儿子孔胤林给喂了狗,没有辜负陈大壮的期许,而这些山西义兵,大抵对朝廷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期许,这是要亡国的信号,朱翊钧处置起来,必然要妥帖一些。

朱翊钧总觉得有些怪,但是又说不上哪里怪,让张宏去问问便知道了。

第316章黑夜待久了,总怕太阳不会升起

大明皇帝这2007万银的投资,分为两种投资方式。

第一种是直接注资建厂,比如松江新港造船厂、龙江造船厂、福建新港造船厂和广州电白造船厂、福建桐园、松江织造局、南衙织造局等;第二种则是间接投资,寻找可靠的项目,或者借贷或者入股,形成债权和股权,和直接全资建厂不同,这种债权和股权,不是实物形态的资产,而是债权和股权的借计货币形态的资产。

而这两种资产,第一种直接建厂,并不是那么容易造假,毕竟这里面既有宦官也有文官,还有官厂的督办,三方监察之下,在六册一账的账目下,脏皇帝的钱,困难程度会指数上升,重灾区就是第二种方式,间接投资。

因为这种方式之下,骗皇帝的钱,可行性很大。

“哥,为什么演义小说里,总是会说来将何人,报上姓名!”朱翊镠提出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他略显迷茫的说道:“军伍之间,大明的将帅很少有这种单挑的情况。”

“不是,这间接投资的内容…是不是有待商榷啊?!”朱翊钧看着手中的这本奏疏,其他内容他没有意见,包括户部盘账,按察、巡抚御史、内官三方节制,户部、内帑、格物院一起盘账,这都是应有之意,永乐年间,户部尚书夏原吉高度参与到下西洋之事。

张宏俯首说道:“潞王殿下,这个缘故就是军中录功,军将首级是要问姓名的,若是谁斩首了对方的将领,就要登记名字,如果不知,就不录其功,时日一久,这军阵厮杀,这将领何人,都要问一问姓名,就有了这样的话。”

“好了好了,不要吵了。”王之诰做起了和事佬,但是压根劝不住,这高拱和王谦还在吵。

天下人人为私,唯天子一人公耳。

在大明皇帝前往北大营的时候,王崇古离开了刑部衙门,出西直门,他这次没去永定河畔的毛呢官厂,而是去了西山宜城伯府,他要找张居正商量点事。

“简直是胡闹!”高拱看完了奏疏,厉声批评着王崇古,王崇古跟高拱可谓是同气相生,当初高拱做首辅的时候,可没少庇佑晋党,这也是高拱当国,最大的污点。

知道你苏辙是当官的,不知道还以为伱是市场里卖鱼的呢。

“都是间接的持有债权,甚至不是股权,画舫毕竟不便宜,能入手的本就不多。”王国光还是有些坚持,理由很简单,他作为户部的大司徒,给朝廷聚敛就是他的职责所在,朝廷不借钱,不收这个利益,有的是人收这个利息,有的是人做这个行当。

朱翊钧连连摆手说道:“不不不,这买卖谁能保证画舫里一直是外番女子呢?若是明年大帆船没有到港,大明的丝绸卖不出去,那势必要影响到织造局织娘的待遇,到那时候,画舫里一定会有大明的子女。”

“如此。”朱翊钧明白了俞大猷的道理,义兵虽然有兵的名头,但和宋时安置流民的厢军类似,而大明兴文匽武时日已久,大明军兵和这些个义兵的境遇,大差不差,军兵们抢义兵的饭吃,是他们的饭被抢了,只能底层互害,同病相怜,感同身受。

“大明实饷至今已经三载了,为何这些义兵仍要逃所?”朱翊钧看向了兵部左侍郎曾省吾,看似询问,其实是让曾省吾把事情始末说清楚。

俞大猷出班俯首说道:“陛下有好生之德,并不会影响军纪军法,相反,军兵必然振奋。”

“划掉这一项,朕可以少赚点,不能做这等事。”

“山西义兵若是真的有一点办法,哪怕对朝廷有一点信任,何故要跑到塞外做北虏的爪牙鹰犬呢?”

王崇古立刻怒火中烧,他一巴掌拍在了王谦的脑门上,气呼呼的说道:“我我我,我这是年纪大了,说话声音小了,我听不到,所以讲话声音才大!”

闹呢!

对于皇帝如此,对于大明百姓何尝不是如此呢?

《论宋时监当官稍复疏》。

一直到皇帝用过了午膳之后,小黄门才禀报了缘由。

义兵逃所,因为不在编,就更没人管了,以往俺答汗就直接收留了,这次俺答汗出于各种目的,将这五十二人的义兵送回了大明。

谁对谁错?没有对错,是首级功这个制度设计有巨大的缺陷。

王者无私,皇帝连结婚、生子、宠幸某女子都是国事,作为君王,享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同时,并没有私事,这不是吕调阳公私不分,而是皇帝本身就是不能切割公私属性的存在。

朱翊钧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朴素的价值观,而王崇古的行为是为了自己的脑袋,陛下说不准,那就不能!

朱翊钧看向了群臣,想了很久,才开口说道:“肃清旧弊,谈何容易?”

“朕是天子,君有动作,兆亿庶众咸瞻仰,以为则,而行之也,上行下效,朕现在允了,日后大明遍地都是娼馆,决计不可。”

王崇古到了文昌阁,寒暄之后,王崇古才说明了来意,他思虑了很久才说道:“我有一本奏疏,不知道该不该呈送,还请宜城伯给掌掌眼。”

在庞大的、臃肿的、僵化的官僚制度之下,反应缓慢,通常骗了钱的人就会逃之夭夭,最终找不到这笔银子究竟去了哪里。

这种损公肥私的行为,非常普遍,各地的府库不就是被这么掏空的吗?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朝廷的钱都落到了个人的口袋里,如果朝廷要查,立刻就推出一个替罪羔羊,把所有的帐都扣在这个人的身上,出清旧账这种事,屡见不鲜。

所以内阁首辅吕调阳才上奏陈述防范的办法,从源头上减少损失。

吕调阳的奏疏是从这笔钱的性质开始谈起,始终要注意,这2007万银,是大明皇帝本人的私房钱和晋党诸势要豪右们的钱,它不是公家的,而是皇帝个人的,这是必须要阐述清楚的地方,一旦出现了骗皇帝的钱,不是损公门肥私家,而是偷皇帝的。

这种性质之下,皇帝就会启动非刑之正进行处置,非刑之正适用范围,就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最轻的也是死罪,再重点皇帝搞瓜蔓连坐,也没人可以求情,是可忍孰不可忍,你都偷到皇帝头上了,连这种事都敢做,那已经不是一般的大胆了,还有什么不敢做的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