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451章 杀人不一定要动刀

第451章 杀人不一定要动刀(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恭送大司空。”陈成毅再次俯首作揖,拜别了工部尚书,到现在,陈成毅都不知道汪道昆这次来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其实他的身体在大医官的调理下,还能再撑个几年,但这是晋党、王崇古唯一平安落地的机会,他选择了急流勇退。

“陛下,臣昨日问过解刳院大医官了,王次辅身体很是硬朗。”张居正对着皇帝说道:“一把环首刀挥舞起来,那还是虎虎生风,宝刀未老,丝毫不逊当年浒墅关之战。”

谭纶病重后,浙党内部有足够威望的人来继承党魁身份,比如汪道昆,比如沈一贯,比如刘应节。

高位不可以久窃,大权不可以久居,权盛者摧,功高者隳。

王崇古为了自保上的《请均田役疏》,将名目繁多的劳役合并到了土地之中征收税赋,将四差银完全并入田役之中,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反对,王崇古的这个政治主张的逻辑非常严谨,甚至有嘉靖年间兵部尚书唐龙的实践经验,王崇古的政治主张很难反对,但王崇古这个人非常容易攻讦。

“真要走?”朱翊钧也不打机锋了,直接问了出来。

汪道昆和王国光一起到了全楚会馆拜访,张居正自然要接待,当听到是国事的时候,张居正略微有些哑然。

“《天下困于兼并纾困流氓疏》、《论宋时监当官稍复疏》、《官厂团造疏》、《请均田役疏》可是放进了偏殿橱窗里的国策,王次辅此去,这官厂团造、监当官、均田役,该如何是好?”朱翊钧在通和宫御书房宣见了大明次辅王崇古。

而白银,一如过去的土地兼并一样,集中在了少数人的手里。

王崇古没有想到,因为张居正是他的政敌,连死都要把他一块带走的那种生死政敌。

王崇古明白了张居正的意图,这是要他一起跟着挨骂,他大声的说道:“我老了,我六十七了!七十古来稀,我这都快古稀之年了。”

他当初和晋党走散,分道扬镳,就是看不上晋党只计较门户私利的做派,到现在晋党的整体风气和原来还差不多,他突然空降当党魁,光是跟晋人内斗都够他喝一壶了,哪还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滇铜还是要办的,大明对铜的需求是没有上限的。”汪道昆看完了奏疏,并不认为海外铜料大量入明,大明就应该放弃对滇铜的开采,虽然朝中不断有这种风力,但作为工部尚书,汪道昆坚持滇铜开采开发,这是云南支柱产业,如果砍掉了滇铜,恐怕云南地方永远是蛮荒之地。

“陛下都同意了!”王崇古已经在盘算着《美好的退休生活》了,结果张居正横生波澜!

“历九年发展,我们一共在吕宋群岛一共找到了十一处铜山,如果能将这十一处铜山和港口用官道驿路打通,那么吕宋赤铜每年产量,会从1200万斤,增长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

随着海上贸易的不断繁荣,这些有一定利润的商品,才会不断涌入大明。

白银流转的通畅程度,影响到了大明从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蜕变,大量流入大明的白银,在少数人手里空转,这种空转,形成了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还在扩大。

“王次辅这是放了火就想跑不成?均田役疏沸沸扬扬,一本奏疏入朝,天下非议不断,王次辅这溜之大吉,把这事儿全都扔给廷臣,是不是太没有担当了?”张居正立刻说道。

王崇古俯首说道:“陛下谬赞了。”

朱翊钧从不介意殷正茂的贪腐,如果这十一个铜山真的能开采完成,殷正茂拿点也无妨。

谁控制了矿山,谁就控制了这片领土。

“朕不准次辅致仕,明日先生就回朝了,王次辅执意要去,待朕问过先生再说。”朱翊钧抬出了张居正压王崇古。

这一退,下次收到消息,就是王崇古的讣告了,就像葛守礼。

“啊,王次辅要给朕留下一个烂摊子吗?就暂且不要辞去了。”朱翊钧看向了王崇古说道。

“朕会好生看顾他的。”朱翊钧露出了个让人放心的笑容,王谦三十多岁了,早已经到了而立之年,虽然平日里有些猖狂,但没有做那些不能容忍的恶事,可能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个孩子。

“松江巡抚申时行奏闻,稽税院穿透执法,洞庭商帮和宁波商帮鼓噪舟师、偷漏海税,虽已追缴所欠,但仍请朝廷严惩不贷。”张居正说起了第二件事。

陈成毅拿出了一本奏疏,递给了汪道昆,这次他回京是代公主送贺礼入京,同样也是回京述职,他准备的很是周全,大明皇帝的3712万银的开海投入,有1000万都是给到了殷正茂,而大明吕宋总督府没有浪费,主要用在了港口开发、官道驿路修建、探矿、种植园扩张等等方面。

汪道昆继续十分肯定的说道:“大明的白银堰塞,让大明的白银陷入了流通障碍,白银在北衙、南衙、松江、宁波、广州形成了实际上的白银堰塞,这是流通的障碍,想要彻底打破白银流通的堰塞,需要就是铜。”

第451章杀人不一定要动刀

汪道昆亲自前往了会同馆驿,而不是汪道昆坐在工部照会,等铜祥铜厂总办陈成毅前往工部报到,这是汪道昆对陈成毅的重视,同样是汪道昆对大明问题解决的思考。

“见过大司空。”陈成毅面对汪道昆的来访,受宠若惊。

工部,六部之末,上一任工部尚书郭朝宾在文华殿上,如同一个透明人一样,很少对国朝政令有什么意见,通常都是廷议做出了决策后,工部进行执行,只是很偶然的情况下,工部才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郭朝宾一个踏踏实实干活的老实人,汪道昆和郭朝宾极为不同,郭朝宾不争不抢,而汪道昆既争又抢,在他入朝第一天,他就给了陛下一个三年游龙号下水的承诺,而这个承诺正在一步步实现,甚至还多了一個飞云号。

张四维被族诛,就是代表着翻篇了,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

“王次辅想要回蒲城怕是不能了,朕在西土城为次辅营造了家宅。”朱翊钧思索了片刻,终于准许了王崇古的致仕。

次日的清晨,阳光明媚,王崇古换上了自己的官服,来到文华殿偏殿,等到缇帅赵梦祐净鞭三响之后,和其他廷臣一道,走进了文华殿内,开始每日廷议。

现在找到了,询问朝廷处置的办法。

他居然玩真的!

汪道昆看完了奏疏,面色凝重,吕宋铜祥镇的品位不高,出铜0.44%,吕宋这十一个铜山的品位普遍高于这个数字,滇铜,也就是东川铜山的品位只有0.41%,而且还有开采困难,交通不便的现实困难。

官厂团造有汪道昆这个工部尚书,监当官、均田役,有张居正这个帝国太傅首辅,均田役刚刚开了个头,在普查丁口,晋党有王国光做党魁,他王崇古也没有给朝廷留下一个不能收拾的烂摊子。

王崇古甚至不需要其他的招数,只需要把自己用过的办法,再用一遍,把事情推给皇帝就行,以王崇古的圣眷,朱翊钧也不介意支持他。

王崇古哼着小曲,准备明日文华殿廷议后,彻底离开朝堂这个大漩涡。

朱翊钧严词训诫了科道言官,但是已经无法阻止科道言官的连章弹劾,而王崇古的反应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张居正在休沐,王崇古作为实际上的首辅,有大把的手段对付科道言官,以前王崇古就给科道言官下套,引诱他们伏阙,让矛盾激化。

“陛下,臣以为给事中刘铉、彭应时、御史尹瑾、高维崧等人所言皆为旧事,王次辅引咎归辞,以旧事去大臣,臣以为不妥,还请陛下三思。”张居正回朝后第一件事,就是王崇古致仕这事,他不同意。

“啊?”王崇古呆滞了下,连连摇头说道:“陛下,臣真的年事已高,这晋党党魁,臣想好了,交给大司徒王国光便是。”

但王崇古选择了致仕,不堪科道言官的口诛笔伐,选择离开,王崇古选择了投降。

品位低的同时还不好开采,同时还不便运输,不像吕宋是个海岛,海运极为方便。

打下来只是开始,能够实土郡县,才是开疆拓土。

王崇古有些释然的说道:“臣的确撑不住了,臣这一辈子都在计较一家之利,陛下说的几本奏疏,臣也是为了私家之利,之前上《请均田役疏》算是唯一为国朝做的公事了,那时候,臣就在琢磨着致仕了。”

“如果大明朝廷每年可以铸万历通宝五十亿枚,那么堰塞问题就会得到缓解,如果每年可以铸造万历通宝七十亿枚,那么堰塞问题就会得到彻底解决,铜钱还是大明大多数百姓们使用的货币,而不是白银。”汪道昆和户部尚书王国光深入沟通过这个问题。

“陛下,戚帅正在河套征伐,再不退,臣就是千古佞臣了,臣不想和严嵩在一本佞臣传上。”王崇古说出了自己致仕的另外一个原因,除了身体问题,就是河套问题了。

汪道昆在写一本奏疏,主要内容则是白银的流转,所以他要亲自询问一番,心里才有底,他的政治主张需要大量的赤铜才能实现。

“所以在第二年,我们就大胆的开始自己提炼铜砂得到赤铜,再运往大明,万历六年,我们的赤铜产量提到了六百五十万斤,三年时间过去了,赤铜产量增至1200万斤。”

汪道昆主要目的就是沟通吕宋铜料诸事,赤铜流入大明的重要性,他侧着身子问道:“智利总督区,真的有那么多的黄铜吗?为何泰西的大帆船抵达大明从来没有携带大量铜料?”

陈成毅低声说道:“其实铜料最多的地方还不是吕宋,据我所知,智利总督区的圣地亚哥,拥有一处露天的铜山,品位极高,但智利总督区对银山更感兴趣,铜山进行了封锁。”

朱翊钧看着王崇古略有些佝偻的背影,心中有些五味杂陈,其实一直到今天,朱翊钧依旧对王崇古有些忌惮。

刑部尚书王崇古推荐了大理寺卿陆光祖。

挑唆舟师的大东家被申时行找到了,申时行在穿透执法,朝廷盯着舟师,那是把朝廷和舟师对立,要找就找到幕后鼓噪之人。

六部之末,也是大明顶层建筑的底层,在地位上,汪道昆就是实打实的明公,和之前多数工部尚书将工部当做跳板也不同,汪道昆对工部的重要性有自己的见解。

“免礼,今天我过来,就是询问你关于铜祥镇的情况,看看咱们大明的滇铜有没有可以参详的地方。”汪道昆很客气的示意陈成毅不必多礼,而后和陈成毅坐下好好聊了聊铜祥镇。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请您用浏览器来访问!

惩戒性关税提高到了30%,在激烈的南衙竞争中,这两个商帮因为过高的成本落入劣势之中,最后轰然倒塌。

“臣领旨。”王崇古突然发现,自己可能被陛下给演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