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503章 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

第503章 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站着说话不腰疼!

万士和笑着说道:“你看,你又急,等我把话说完啊。”

朱翊钧笑着说道:“王次辅说要两百七十万银,内帑暂拨三百万银备用吧。”

张居正又不是什么神仙,能无中生有。

最大的事主就是陛下,陛下都不追究了,其他人追究,张居正倒是不怎么在意,事情做都做了,只能任由别人说了。

“朕赦先生无罪,免礼。”朱翊钧十分确信的说道:“彼时国朝财用大亏,先生穷计以应对,朕看在眼里,先帝皇陵,五十万银还要欠十一万,不能以今日国用日盈,苛责彼日先生为国奔波之辛劳。”

但现在,大明水泥、钢筋的产量,大幅度提升,大批量同规格的建造,王崇古已经做过了工程预期,半年时间,绰绰有余了,拢共不到三层的建筑,实在是没什么技术含量。

日后史书论断,宗藩数量的锐减,张居正少不了挨骂,一个苛责宗室的罪名跑不了。

万士和俯首说道:“陛下,臣看过了王次辅营造图纸,没有郡王以下吗?”

“苛责?哪来的苛责呢,这不是知道天下宗室疲惫,修十王城休养生息吗?”

这方面的经验,即便是工部尚书汪道昆也是没有的,毕竟反贼这种经验,实在是太珍贵了,一般的反贼要么成功要么死,王崇古能在失败的前提下,到现在,还能如此活跃在政坛上,还能成为次辅,成为国之柱石的,别说大明朝了,历史上都没几个人。

王崇古摇头说道:“一堆石灰柱子罢了,要不是为了内部装潢要赶时间,半年时间已经很充裕了,陛下,今非昔比了。”

“臣必不负陛下所托。”王崇古俯首说道。

“没有。”朱翊钧摇头说道。

绥远驰道和绥远矿业的开发,让富裕的国帑变得不富裕了,百般周转,才算是没动用老库七百七十万存银,十王城的营造,内帑一力承担了,结果不用出钱的礼部,居然要一体迁徙。

那时候,陛下在皇极殿大殿地基上,接见外番使者的时候,王崇古真的在跟时间赛跑,即便是皇帝屡次提出可以降低建造标准,提高速度,王崇古都保质保量的完成了皇宫中轴线的鼎建。

张居正沉默了一下,再郑重的一拜,大声的说道:“臣叩谢天恩。”

“臣等遵旨。”群臣齐声说道。

张居正略显尴尬,因为根据礼部对旧案的整理,隆庆年间,在册宗藩还有十万三千余人,考成法之后,因为给宗藩发俸这件事不纳入考成,在册宗藩的数量开始锐减,到万历十年,仅剩下6万了,这么下去,不出十年,恐怕还得减半。

王崇古搞皇宫中轴线鼎建的时候,除了银子什么都没有,还是赶在了皇帝大婚头三个月完成了鼎建大事,即便是皇帝就大婚的时候住了一天,就又搬回西苑了,但皇宫鼎建如期完成,保住了全家老小的命。

中书舍人被小黄门给叫了回去,中书舍人心安理得继续记录,显然,不能听的秘密已经过去了。

“西班牙特使索伦昨日下午说,要买100万匹的棉布,不知道大明能不能供应。”大宗伯万士和说起了外事,鸿胪寺卿高启愚奏闻。

上一任鸿胪寺卿陈学会现在已经荣升礼部右侍郎了,而高启愚现在是少卿掌鸿胪寺事儿。

高启愚之所以如此的尴尬,有实无名,是张居正不肯给高启愚升官,哪怕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出使了泰西,但张居正仍然没有原谅高启愚,应天府乡试《舜亦以命禹》的命题,影响实在是太恶劣了,就这个少卿,还是朱翊钧硬塞下去的。

主少国疑,大臣不附,国失大信,人心启疑的年代里,犯了错误,已经冒着生命危险去了泰西,过去的事儿就过去了,朱翊钧连王崇古能忍受。

“西安秦王府宗藩玉牒有1007人,甘州肃王府宗室21人,宁夏韦州庆王府187人,平凉韩王府1679人,陕西地面,四座王府宗藩为2894人。”

前期筹备已经在大军凯旋之前做好了,现在就是破土动工。

止于文华殿,就是廷臣们不要到外面乱说,谁在外面瞎说,朱翊钧就找谁的麻烦。

大明朝廷要和地方势要豪右们拼速度,营建十王城的速度要大于势要豪右野心增长的速度,在势要豪右们反应过来之前,将迁徙藩王入京执行到位,第一批就是亲王,第二批是郡王,第三批是领俸宗藩,至于在册宗藩,也是要视情况而定。

迁藩之事,很快就议定了流程从最远的桂林府开始,至广州府水路入京就是。

第503章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

朱翊钧再次采用了保守派的主张,等修好十王城再说,因为大明的藩王们,都比较闹腾,从国初靖难开始,有了燕王登基这个成功案例,总有些藩王觉得自己也行,试图复刻燕王壮举。

一旦解决人地矛盾的过程中,再叠加上藩王这个因素,闹出剧变来,新政的进程反而会推迟,甚至弄的动静太大,那新政的阻力会陡然增大。

“需要抢时间。”张居正眉头紧蹙的说道:“需要赶时间建设十王城,赶在有人胆敢冒头之前。”

“现在大军刚刚大胜归来,震慑天下宵小之辈的这段时间,一定要把十王城建起来,只要能够赶在有人胆敢冒着大不韪鼓噪之前,完成撤藩,才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收场。”

“臣有罪。”张居正看完了奏疏,只好站起身来,甩了甩袖子,五拜三叩首,俯首帖耳的说道。

“快快请起,快快请起。”

十王城的选址在北土城的旁边,一个围二十里的小城,只迁徙郡王及以上,郡王以下,万历元年,就已经让他们自谋生路了,那时候,大明朝堂和地方的财政属实是负担不起了。

中书舍人从讨论宗室的时候,就已经尿遁了,开玩笑,知道的太多有的时候不是好事儿,比如王崇古这种奸臣,他能捞到功劳全靠反贼经验这种事,中书舍人怎么写?写几句,王崇古发起狠来,中书舍人可挡不住。

山东普查丁口,山东即墨县县城内的丁口就有十五万之多,就是把所有在册宗藩都迁徙入京,新的十王城也不过十五万左右的规模而已。

“山西晋、代、沈王三藩共计9802人,河南周、唐、赵、郑、崇王五藩共5925人,湖广楚、襄、荆、吉、荣五藩1414人,山东鲁、庆德、衡三藩649人,四川蜀王182人,广西靖江王816人,饶州淮王81人,建昌益王33人。”

“钱你出吗?说得好听,朝廷养得起那么多人吗?”少司徒张学颜一听就急了。

“陛下,以当初皇极门、三大殿、乾清宫和坤宁宫的鼎建质量交付,今年年底之前,必然完成,路远的藩王,可以下旨迁徙入京了,一来二去,到京城的时候,就已经可以住新家了。”王崇古对着月台上的陛下俯首说道。

“共有亲王24人,有地郡王16人,无地郡王88人,领俸宗藩21796人,在册宗藩62732人。”【明实录、徐光启《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

资出内帑,到账快,而且就是有点质量瑕疵什么的,皇帝不追究,藩王们也闹不起来。

合适,再合适不过了。

建的慢了,命都没了。

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皇帝频繁的从国帑要银子,这一次又一次的背后是金花银其实从未足额,皇帝的日子都过成这样,天下宗室日子也不好过,苛责吗?大明都快没了,修个皇陵五十万银,还欠了十一万,财用大亏已经影响到大明朝政正常运转了。

万士和看着廷臣们说道:“陛下,臣以为还是一体迁徙为宜。”

“苛责宗室吗?万历元年,宫里金花银100万银第一次如数到库,万历三年再涨至120万银,大宗尚且如此,更遑论宗室了。”朱翊钧等张居正起来之后,看着廷臣们说道:“此次廷议寂无影响,若外传,则天下必纷起责难,不是说朕为先生文过饰非,就是说先生阴持两端,首鼠观祸,此事,止于文华殿了。”

“年底的话,是不是太赶了些?十王城,虽然名叫十王城,可仅仅河南地面的亲王、郡王迁徙入京,也是個极其庞大的规模了。”朱翊钧眉头一皱,决定宽限几天。

“不是,这么少吗?”少司徒拿过了万士和手里的奏疏,看了半天,才将奏疏开始传阅,所有人都在小声议论,议论之后,目光都若有若无的看向了张居正。

“营造所费,资出内帑吧。”朱翊钧琢磨了下,如此宣布。

廷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决定将十王城鼎建,交给经邦济国王次辅来主持。

“一个围二十里的城池,住六万人,即便是算上亲眷、长史、仆从,也略显稀松了。”

但张居正心里这个疙瘩,朱翊钧也解不开。

对于地方而言,迁藩是天大的好事。

首先藩王的俸禄不必由地方支付了,只要纳入了考成,宗藩俸禄也是一笔庞大的开销,而且藩王在,会产生司法特权的问题,有的时候,地方的一些恶性案件,和藩王府有莫大的联系,不查,群情激奋,查又是宗亲;新政的清丈、普查丁口等等,也都可以顺利执行。

地方终于不用在朝廷、藩王府之间受夹板气。

对于藩王府而言,也是好事,毕竟领不到俸禄的日子,实在是难捱。

“太祖高皇帝当年建藩,是当初的离心力太大了,南北两宋相继灭亡,胡元入主中原百年,天下文脉断绝,只能建藩分守各地,现在国朝两百年,已无当初之忧虑,反倒是海外的总督府,需要建藩篱戍守。”朱翊钧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封藩海外,不过这就是吹吹风,离具体执行还早得很。

时间,一定要抢出时间差来,否则到时候,藩王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就是天大的麻烦。

“这件事交给我吧。”王崇古看了看所有人平静的说道:“营造这块儿,我还是有这个底气的。”

王崇古的话里透露着一种舍我其谁的感觉,就是一种我话讲完了,在营造这件事上,在座的都是垃圾的睥睨感。

就营造这块,王崇古敢拍着胸脯表示,张居正都不是对手。

要知道,当初王崇古营造皇宫中轴线的时候,是生死时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