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505章 我们要做的就是,杀光海寇

第505章 我们要做的就是,杀光海寇(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是的,现在的戚继光已经完全没有诗才了,皇帝要求,戚继光就写点打油诗糊弄皇帝。

河套为腹心,西域为羽翼藩篱,石茂华的战略得到了大多数朝臣们的认可,但是现在朝廷没有钱,大部分的意见是,升级陕西行都司为一级布政司行政区,但军屯卫所暂不外移,等到朝廷财用盈余之后,再做打算。

大明太大了,生产力太强了,把松江府一年的棉布产量,运到泰西,能把泰西所有手工作坊全部冲垮,这就是大明的底气!这就是天朝上国。

朱翊钧甚至怀疑,科道言官们的赞同,只是为了让西山,遍布门头沟的窑井停工,让滚滚浓烟离自己远一些。

朱翊钧将朝臣们的意见综合后,发给了石茂华,很快得到了石茂华的回复,答案是可以,并且石茂华表示,会在明年年底前,将陕西甘肃两地的普查丁口做完,并且完成废除贱奴籍之事。

因为甘肃是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即便是现在驼铃声不再像汉唐那么的密集,但仍然有商队不停的出现在嘉峪关,勉强算是个肥缺,而且大明要重开西域,这就是青史留名的机会,大把大把的功劳在等着,想进步的自然要去搏一搏。

私市危害极大,这是大明保税战争的一部分,同样,私市的船全都是海寇的船。

大明都饷馆百值抽六,并且有军、政、宦三方监察,如此低的关税,还有走私之事发生,朱翊钧确实非常的愤怒,但也格外的冷静,仔细侦查后,一击必杀,绝不姑息,决不轻饶,无论查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哪怕是王崇古,也要将其斩杀。

大明无法放弃绥远的矿山,白银、黄铜、煤炭,对现在的大明而言实在是太重要太重要了,河套丢了,大同成为前线也不能好好采煤,难道京官们要一辈子忍受煤烟的折磨吗!

“怎么了?”朱翊钧将密匣交给了冯保让他发往松江镇,密匣有火漆,火漆上有朱翊钧的印绶,倒是不怕有人打开调换。

在七月末,一封密疏打破了这份好心情,来自水师总兵陈璘。

“陛下…”冯保说话声音很低很低,他看得出来,陛下现在已经出离的愤怒了。

在准备进攻之前,再奏闻朝廷决策,或者陛下直接下明旨至松江镇水师,密疏始终不具备圣旨的功能,是沟通往来、明白圣意的渠道。

密匣在九龙驿站出发,过通州至天津卫,三艘水翼帆船,连夜扬帆起航,沿途一站不停,直接至松江府新港,停留后,海防巡检下好火漆印,送至瞭山,瞭山再下火漆印,送到了陈璘手中。

问现在戚继光写不写诗?戚继光只会写:你有快马鞭,我有三骑营,大家都有马,打的你抱头窜。

想进步,而且肯去边方,就值得朱翊钧如此慈眉善目,耳提面命。

朱翊钧在整个七月的心情,就像是天上的烈日一样的明媚,重开西域靡费巨万,最后开的矿,不见得能赚回来,但至少朝臣们没给皇帝添堵,无论西域有没有人,有没有矿,为了河套为了守住绥远,也要拿回西域,算是大明上下少数一次,达成了难能可贵的共识。

“出现问题,解决就是,大明这么大,还能不出点幺蛾子事儿吗?”冯保一贯认为,大明不怕有问题,怕的是不敢面对。

下面则是承诺,让陈璘尽管做,把天捅出个大窟窿来,大明皇帝兜着!他也会履行诺言,护平定海寇的陈璘安全,朱纨、李天宠、张经,是求荣得辱,为了安定东南尽心筹划,奋力作战,取得大胜后,反而不得善终,自杀,斩首。

所有的才华都用去打胜仗了。

“其他人都封侯了,只有我还是伯爵,实在是羞耻啊!这一次,我必然成为首里侯!”陈璘的神情有些兴奋,他看着瞭山,颇为雀跃的说道:“备船,我要亲自探闻。”

瞭山看着陈璘平静的说道:“你觉得合适吗?”

“合适!”陈璘攥着拳头说道:“怎么总兵就不能去亲自探闻贼情了吗!”

“你还知道你是总兵,不是之前那个参将了。”瞭山笑着说道:“你是水师总兵,去不得。”

陈璘是水师中,最高价值目标,万一陈璘折在了宁德县私市,那才是天大的事儿,所以,陈璘不能去。

整个私市,在三天的时间内,进出了超过一千条船只,可见其规模之庞大。

这时候密疏的好处就出现了,宁德私市已经被发现的消息,知道的人并不多,至少京堂、地方都不清楚,现在陈璘请求严密调查后,暗中筹措,以武装巡游倭国为由,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将其一网打尽。

陛下最后说可以做书证,就是陈璘真的可以拿着这封信公开,并且当面质询皇帝:你许诺过的!

其实没有这个承诺,陈璘也是要做的,私市的周围,一定会诞生无数的海寇窝,而这些贼巢就是东南倭患的根本,只有找到巢穴,彻底剿灭才能完成平倭,作为大明水师总兵,陈璘的职责就是安定海疆,这是抗倭一生的俞大猷,交给陈璘的那杆旗。

皇帝的许诺,陈璘相信,因为陛下从未有过一次的食言!哪怕是少时之言。

第505章我们要做的就是,杀光海寇

日后被称为甘肃的地方,现在叫做甘肃镇,隶属于陕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隶属于山东一样,任何的奏疏都要到陕西绕一圈,大明之前没有收复河套的时候,就不算是绕路,但现在大明有了河套之后,就变成了绕路,和之前绕道山东是一个道理。

(陕西行都司——甘肃镇)

陕西总督石茂华的意思是,将甘肃镇升级为一级行政区布政司,而后将陕西行都司外移至关西七卫,建立军屯卫所,来进行实控,并且随着国力、驰道的修建,逐渐将西域收入囊中。

没有西域,就没有河套,没有河套,山西大同、燕山防线就是前线,收西域守河套,就是守京师腹地。

石茂华的奏疏,引发的讨论持续了整整大半个月,才慢慢的落下了帷幕,朱翊钧专门召见了所有前往甘肃的官员,耳提面命,让他们小心,而且提醒他们注意防尘,要带着亲随护卫,不要单独出行,不要喝生水防止生病等等事情,可谓是做足了仁君的派头。

宁德县的私市的规模,已经不弱于当初浙江双屿私市的规模,来往船只,有红毛番、大食人、倭人,以及大明大量的二桅船,大明的亡命之徒。

朱翊钧思索再三,才在密疏上写道:[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我朝壮士平倭三十春秋,终平海波,今日波澜再起,除恶必尽!朕许天子之诺,浙抚朱纨、李天宠,大司马张经之事,绝不再现,此书可传阅,亦可为书证。]

朱翊钧写完了内容后,花押朱中兴后,再取万历之宝盖在了密疏之上,才将其完全封存,放在了密匣之中封好。

冯保为之愕然,而后笑了笑,陛下的话总是带着一丝冷酷的幽默。

朱翊钧叹了口气,点头说道:“你说得对,凌部堂在京的时候,也跟朕说,他其实也不想杀人的,但是有的时候看到那些事,他忍不住,广东巡抚王家屏,前段时间跟朕抱怨,说岭南发现一只蟑螂,就有一窝的蟑螂。”

墩台远侯夜不收哨,海防巡检浪里白条是可以禀报总兵身边的瞭山,以确保情报不会出现遗漏、调换、错误。

毕竟老妖婆慈禧都知道西域要在手里拿着,才能睡得着觉。

主要是这一批官员,都是主动前往边方,甘肃又不是什么好地方,丝绸之路仅剩那点油水,不是主要动力,建功立业才是官员们的目的。

海防巡检的浪里白条没有打草惊蛇,发现了此处之后,立刻离去,直接禀报了陈璘。

密匣上有两道火漆密封,而每过一个水马驿、海防巡检,都会多一道火漆密封和印章,哪里出现问题,一目了然。

之所以之前没有发现,是因为所有的船只,白天都隐藏在出海口外的群岛之上,在夜色降临的时候,才会出入,夜里海上是漆黑一片,很难察觉。

宁德县这里也没有海防巡检,所以没有及早发现,大明一千多个海防巡检,看起来很多,但是算上长崎、琉球、吕宋、旧港总督府,如此庞大的海域,这点巡检司,真的太少了。

这一次,征召前往甘肃任职的官员,没有遇到之前士大夫们不想去的困境,报名很快就满了,只用了短短三天,就完成了征召,而且,大明进行了一次筛查和补选,也很快补满。

“没事,在气死朕之前,朕一定把他们先杀干净,一个不留。”

“陛下,气大伤身,这么多年了,那张四维都变成一万多片的标本了,陛下何必跟小人置气呢?无论小人做了什么,还能拦得住大明再兴的步伐吗?大势已成,滚滚向前,臣是怕陛下气着了。”冯保将密匣放进了盒子里,再加了一层司礼监火漆封口,劝陛下气大伤身。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是戚继光一首诗,写于蓟州总兵之时,那时候戚继光显然有些迷茫,毕生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终于荡涤了海寇,换来了海波的安宁,写诗的时候却只能拒敌,不能出击的迷茫。

福建福宁州宁德县,发现了一個私市,发现私市的海防巡检奏闻了大明水师总兵首里伯陈璘,陈璘密匣直入御前,把朱翊钧所有的好心情全都毁的一干二净。

海寇是寇的一种,该死的那种。

宁德出海口只有四里宽,不借助千里镜也能一览无余,如此密集的船只进出,引起了海防巡检的疑惑,而后海防巡检水上飞们,带着干粮侦查了三天,终于确定这里就是一处私市。

“我去一趟吧,顺便把姚光启给我用下。”瞭山笑着说道。

姚光启是海带大王,他受山东巡抚王一鹗之命,押送了一批棉布、煤炭、海带在松江府换取松江布。

瞭山之所以要姚光启,是因为姚光启更像个海寇,脸上那道疤,长期海上生活,晒的黝黑,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斯文阔少了,而且姚光启本身是个生意人,能说会道,探听情报,非常合适。

“力有未逮,操船逃命。”陈璘显得有些颓然,当了总兵,就不能轻涉险地了,当初他也是单船至首里府探闻情况,出生入死的浪里白条。

陛下的信誉就是撑起大明将倾日月倒悬的天柱。

陈璘将密疏点燃,扔进了火盆,静静的看着燃烧干净后,倒了点水搅合了一下,事情的发展会超出所有人的预料,即便是有亿万分之一的可能,他陈璘可以倒下,但陛下绝对不可以,陛下的信誉不能受损。

是有这种可能性的。

万一查着查着涉及到了帝师元辅张居正,陛下就必须要做出抉择,倒张意味着新政需要推倒重来,杀了他陈璘,就百事大吉了;或者万一涉及到了李太后的父亲武清伯李伟一家,太后亲眷,陛下就只能为难。

虽然几率很小,但陛下这份用了印的密章,不能留。

朱翊钧将陕西总督石茂华的奏疏下章兵部和吏部,询问意见,让朝臣们广泛讨论是否要重开西域,并不是说马上就打,立刻就开拓,而是循序渐进。

汉唐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关中长安,即便是从长安出发,征伐西域,三十石的粮食运到边方,就只剩下了一石,在驰道没有修到嘉峪关之前,大明对西域的扩张止于关西七卫,这是石茂华给出的明确提议,因为超过关西七卫,意味着要跨过大漠作战。

跨过大漠作战,只能胜不能败,败则全军覆没,而且粮草补给的消耗,实在是过于惊人。

石茂华整本奏疏延续了他谨慎和少找麻烦的风格,将他的谋划娓娓道来,不求吹求过急造成朝廷过重的负担。

石茂华的奏疏引起大明朝官的激烈反应,这些反应,不是反对,而是赞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