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0162章 把控全局的赵祯留给群臣的三道送命题

第0162章 把控全局的赵祯留给群臣的三道送命题(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有官员称,两府相公效率低下,许多问题不予明示,导致地方官员猜来猜去,徒增消耗。

有官员称,三司支钱过慢,甚至看衙门主官行事,开封府的钱物从不拖欠,馆阁的公用钱能从初春拖到秋末。

有官员称,朝廷冗官、冗兵情况严重,赋役甚重,建议减冗兵、去冗官。

还有官员称,御史台势大,令两府宰执都不敢多语,理应减少台谏官数量,并外放地方。

……

哗啦!哗啦!哗啦!

纸页翻动。

赵祯时而皱眉,时而深思,时而在纸上勾勾画画,时而露出欣慰的笑容。

……

入夜。

午后,垂拱殿内。

两名内侍将群臣的奏对文章整理完毕,放在了御案上。

赵祯的心情略微有些忐忑。

这些厚厚的纸张上,撰写的都是群臣们认为大宋当下存在的问题。

作为大宋的官家,赵祯看到这些,其实压力还是蛮大的。

连忙再次蘸墨,又写了起来。

即使说空话,他也要将一页纸填满。

在他眼里,态度比能力更容易打动赵祯。

不远处,苏良早就打好了腹稿。

依照心中所想,不到半个时辰便完成了一份奏对文章。

但是目前赋役甚重,再加赋税,无异于吸生民膏血。

也不可为。

赵祯想了一圈,面色越来越深沉。

“冗官不能动,冗兵也不能动,而朝廷又无额外挣钱之法,朕还能改什么?”

要么伤害士大夫官员,要么伤害士兵,要么伤害天下百姓。

但渐渐的,大家都选择自动遗忘了这个本意。

赵祯拿起一旁的内藏库账目,看了看。

庆历二年,内藏库出银100万两,绸、绢各一百万匹,用于边费。

庆历三年,出绸绢100万匹,用于三司经费。

……

目前,还不可为。

而后,赵祯又看向“兵”字。

大宋采用募兵制,自宋与西夏的战争后,兵员大增。

当下的禁军和厢军加起来,足足有上百万人,乃是大宋历来兵数之最。

庆历四年,韩琦任枢密副使时曾经淘汰了一万余士兵。

赵祯拿起狼毫笔,在一张干净的纸笺上写了三个字:官、兵、财。

其实,大宋的主要问题就这么三个。

官太多,兵太多,国库没钱。

国库没钱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官与兵太多。

赵祯首先看向“官”字,犹豫了片刻后,无奈将“官”字划了去。

只有赵祯作为领头人,才有可能不会虎头蛇尾。

同时,群臣也都在观望着赵祯的反馈。

大宋的问题都已经列在纸面上了。

解决方案到底是小雨下地皮湿,还是以雷霆万钧之势刮骨疗伤,全在官家。

赵祯坐在御座前,认真地思索着。

唰!唰!唰!

群臣低头,笔挟风云。

赵祯望向太祖、太宗、真宗的画像,不由得挺了挺胸膛。

这一刻。

他突然觉得,太祖太宗若知他做此事,定会甚是欣慰。

这些意见,大多都在赵祯的意料中。

当下。

所有的决定权都掌控在他的手里。

是小打小闹,还是大刀阔斧,全凭他接下来的决定。

苏良等台谏官坚持赵祯开天章阁就是因为,大宋变革的发起人必须是赵祯。

赵祯终于将案头上所有的奏对文章都看了一遍。

“呼!”

他长呼一口气,抬头看向殿门外的夜。

群臣所请,涉及方向甚广。

有朝政得失、有兵农要务、有边防备御、有财赋钱法、有奸盗乱俗之事等等。

有些问题,他比谁都清楚。

但解决的代价实在太大,只能一次次搁浅。

这次。

或许就是再一次拾起来的机会。

他长呼一口气,旋即认真地看了起来。

大半个时辰后,官员们纷纷完稿。

欧阳修写得最是开怀尽兴。

他最喜欢的就是能够写尽心中所想。

天章阁召对之策,群臣皆可为心而文,无论写什么,赵祯都不会追究。

……

赵祯气愤地将毛笔扔到一边。

他觉得无论如何变,都会伤及国本。

待其平静了片刻后,再次看向那份三字纸笺,喃喃道:“如果必须从一个开始变呢?”

赵祯将目光聚焦在了那个“兵”字上面。

庆历六年,出缗钱二十万,用于修缮禁中宫殿。

庆历七年,出钱一百万缗,用于河北市籴军储。

……

内藏库虽然收入颇多,但也禁不住这样花销。

省钱是省不下的,只能增加收入。

很多边境将领都上奏表达了不满,认为朝廷不体恤下情。

赵祯面带犹豫,转而看向“财”字。

大宋朝廷的财政主要来自于内藏库与三司管辖的国库。

内藏库就是宋太祖时期的封桩库,也是当下大宋朝廷真正的小金库。

本意是“俟满五百万缗,当问契丹赎燕蓟,不然便以财募勇士,买敌人首。”

范富新政,便是先整顿吏治,

结果导致天下的士大夫官员怨声载道,弹劾奏疏满天飞。

如果将大宋朝比作一棵大树。

士大夫官员们便是上面的枝枝桠桠。

砍掉两三根还无事,若砍掉一半,这棵树必然大伤元气。

一旁的内侍将两盘点心悄悄放在桌旁,不敢有丝毫打扰。

赵祯差不多思索了小半个时辰,然后将苏良的奏对文章翻了出来。

苏良的奏对文章并未像许多臣子那样,提出棘手的问题,然后建议官家大力整改。

苏良只是分析了大宋目前的处境,以及整体存在的问题。

赵祯看向苏良所写的最后一句话,缓缓念道:“冗兵不除,天下民力殚也;冗官不除,朝政日愈滥也。国无盈余,大宋永难兴焉。”

陈执中想了许久后,也开始动笔。

大概一刻钟后。

陈执中作为最后一个开始动笔的人,第一个完成了奏对文章。

小半页纸,约二百余字。

他抬起头,发现其他官员仍在奋笔直书,一旁的张方平都写有三页小纸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