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0260章:君臣不合,请找苏良;久晴不雨,赵祯祈雨!

第0260章:君臣不合,请找苏良;久晴不雨,赵祯祈雨!(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他们想不明白苏良到底说了什么,竟能让向来好面子的官家回来便致歉。

赵祯接着说道:“朕细细思索后,觉得当下筹建一支万人重骑兵确实太耗国力,但重骑兵又不可没有,朕打算结合刚才范相提出的建议,先成立一队五百人的重骑兵,待国力允许之时,再视情况增加,众卿以为如何?”

文彦博迅速出列,高声道:“臣无异议!”

夏竦看向苏良,皱起眉头。

他想不通苏良到底是用了什么办法,在短短一刻钟内,不但能使得官家心甘情愿地道歉,而且还能令其一下子就妥协了。

就在文彦博准备开口问苏良结果如何时,不远处传来一名小黄门尖细的声音:“廷议继续!”

众臣皆是又惊又喜。

苏良一下子便能将官家劝回来,这是大家都未曾想到的。

他们本以为苏良会去谈一谈条件,然后再回来与群臣商量是否能答应官家的要求。

哪曾想官家直接就回来了。

文彦博一巴掌打掉王尧臣的手臂,并瞪了四人一眼。

当下的朝堂,贪官奸臣倒是少了。

但执拗的一根筋官员却是两只手都数不过来。

这样的官员,确实能干,但有时那股较真劲,也能将人气个半死。

不远处。

此事当下还未传出大庆殿。

若传出大庆殿,那恐怕又要成为民间风传的一桩朝堂闹剧了。

赵祯显然也不想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文彦博走到最前方,待所有人都看向他,他双手往下压了压,示意大家先待在原地,莫大声喧哗。

群臣皆会意。

赵祯深知为君之道。

如此一来,别人才不敢轻易招惹他,才能够减少更多麻烦。

群臣虽没打听到苏良劝谏的内容,却明白了一个道理:君臣不合,请找苏良。

其实,苏良的谏君内容并不复杂。

他只阐述了两个事实。

其一,此事若交给百姓评判,绝对是赵祯输理。

“臣遵命!”

众臣齐齐拱手,心中对官家的尊崇又增加了几分。

这份心胸气度,实乃圣君所为。

“那……今日便议到这里吧,散朝!”赵祯说罢,便离开了大庆殿。

官员们纷纷散去。

文彦博转脸看向后面的王尧臣、欧阳修、唐介、包拯四人。

意思很明显。

官家都将一万重骑兵降为了五百人,你们若再执拗,那就是过于顽固了!

三司使王尧臣大步走出,拱手道:“官家,臣无异议,刚才是臣心急口快,御前不敬,望官家惩罚!”

一旁,欧阳修、唐介、包拯三人也同时拱手,道:“臣无异议,臣在御前不敬,望官家惩罚!”

大庆殿内。

官员们都是一脸懵。

官家留下一句“朕主意已定”,然后甩袖离去。

群臣都知这是气话,不由得纷纷看向两府相公,想知接下来到底是要继续等还是散朝。

首相文彦博一脸无奈。

这种能力,比张贵妃的枕边风都要厉害。

此刻的夏竦,并不敢再强硬坚持。

若将官家再气得甩袖离去,那便是他的过错了。

并且,当下官家还是站在他这边的,并未放弃筹建重骑兵。

只要此策未被废弃,他便有大功。

群臣纷纷站回原位。

然后,便见赵祯面带微笑地走到御座前方。

赵祯环顾下方,干咳一声,然后高声道:“刚才,是朕有些气急,实不该甩袖而去,以后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

啊?

众臣都有些懵,皆是一脸不可思议地望向苏良。

夏竦望着苏良的背影,若有所思。

他觉得苏良此去若是顺着官家,则是他得利;若逆着官家,便是去找骂。

……

约一刻钟后。

苏良面带笑容地走了过来。

而后,文彦博看向苏良,道:“景明,要不你去找官家说一说?”

整个大殿内,最讨赵祯喜欢的官员便是苏良,且苏良总是能想出一些令人意料之外的好主意。

苏良想了想后,微微点头。

一旁,王尧臣听到此话,一把抓住苏良的衣袖,道:“景明,切记,理大于天!”

欧阳修、唐介、包拯三人听到此话,也都跟着附和道:“理大于天!”

因为筹建一万重骑兵,相当于再养二十多万步兵,在当下确实是劳民伤财。

若三年无战,民间绝对是骂声如潮。

赵祯尤为在乎百姓对他的看法,也自知坚持此事的缘由是:私大于公,故而细想后,便不会再固执。

其二,此事之争,认错才是赢家。

认错不但能得贤君之名,还能先培养五百重骑兵,而后缓缓图之。

待出了大庆殿,文彦博、张方平、吴育等相公都来到苏良面前,道:“景明,你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苏良微微一笑,道:“保密!”

保留一定的神秘感,才能让自己在朝堂拥有更多话语权。

苏良知晓作为台谏官要耿直。

但更知晓,要想在朝堂地位稳固,必须要让别人看不透自己。

紧接着,群臣尽皆拱手,道:“臣无异议!”

官家已经给了台阶。

谁再不识趣,那就真的是太不通人情了。

赵祯点了点头。

“廷议政事,朕与众卿都难免有脾气,但凡是为了国事,争吵两句,并无大碍。不过,自即日起,朕保证不会再甩袖而去,但众卿也绝不可张口便请辞!”

欧阳修、唐介、包拯、王尧臣四人依旧是一脸正气,若官家执意筹建重骑兵,四人定然还会上奏反对。

当下,除非令双方都有台阶下,不然很难平复这场矛盾。

文彦博朝着偏殿望了一眼,发现一名小黄门站在拐角处朝其点了点头。

他立即会意。

这说明官家还未曾离开,等着群臣给他一个合适的台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