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这个大唐不正常啊! > 第三百一十四章:再见阿史那耶勾

第三百一十四章:再见阿史那耶勾(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可以说大唐是1个相对开放的市场,这让大唐与各国的贸易之中几乎没有出现过什么太过分的事情。

倭国单方面要求提高进口关税,邹浩然真不知道他们是哪根筋搭错了。

不过这也算是给了大唐出手教训他们的理由。

泰和十3年初,大唐以倭国冒犯上国威严,损害上国利益为由,派出了包括登州水师、岭南水师、空军和1百5十多艘运输和补给船只、7万多官兵组成的远征军,对倭国实施惩戒战争。

3月初,远征军抵达倭国本州岛,4万大军登6,迅速占领了4座城市,随后水师舰队开始复制当年邹浩然对倭国的战术,绕着倭国进行攻击。

只是摊子铺的太大了,当年得到的那些财富也消耗的差不多。

邹浩然原本计划在收拾掉周边的那些小国之后就开启对西突厥的进攻计划,但是李承乾和马周等人担心大唐的国力顶不住,而且他们不愿意再去发行战争债权,所以想暂时放缓脚步,过两年再解决西突厥。

面对这样的情况,邹浩然也不是非得和所有人对着干的性子,不过让他放缓解决西突厥的脚步可以,但是他不能让大唐沉浸在歌舞升平的享乐之中。

居安思危不能忘。

没有外部压力的大唐会很快走上内耗的道路,这是他不想看到的。

从泰和6年开始,大唐的军队开始换装无烟火药枪械,速射武器普及开来。

以前限制兵器技术发展的发射药、精密机械加工、重型机械加工生产等问题得到解决,使得大唐军队装备的火炮越来越轻、射程越来越远、口径和威力越来越大。

兵部仗着的到了大量的资金倾斜,甚至给各地部队采购了大批的蒸汽汽车、自行车等装备,来增加部队的机动能力。

邹浩然对大唐的发展情况其实并不满意,武照雪更不满意。

他们经历过后世基建狂魔的时代,在他们看来大唐的基础建设实际上是严重滞后的,远跟不上大唐的战略需求。

沽口——幽州——晋阳——长安——兰州——凉州——玉门——高昌——天山——龟兹——疏勒城——恒罗斯新城的铁路也完成了连通,构成了大唐6上的东西交通大动脉。

另外,玉门到千泉、长安到益州、邕州到矩州、邕州到昆州的铁路也在建设之中。

预计到泰和十4年,玉门到千泉的铁路可以通车,到泰和十5年底,长安到益州的铁路可以通车,到泰和2十年,大唐说有道级单位都可以通过铁路与长安行程6上连接。

在铁路建设之外,邹浩然力主继续推行铺装公路和电报网的建设。

他的目标是在李承乾退休之前实现道道通火车、州县通公路和电报。

突厥人1直跑,大唐就1直追着打。

泰和十4年9月,西突厥各部被堵在了黑海以北的乌拉尔和谷地。

他们逃无可逃,最终选择了投降。

不过邹浩然并没有把他们的降书转送朝廷,而是直接命令部队发起总攻。

他亲自跑到敌军头顶丢炸弹,十几万枚几近过期的炸弹顺利将西突厥可汗和上层贵族带走。

大批失去生计的倭国人被编入南洋开荒团,到南洋各地开荒挖矿。

十7个小国不能拥有自己的军队,所有的管理者必须经过大唐的任命才具有合法性。

大唐从倭国身上不仅得到了大批的资金和劳动力,还把它变成了1个单向的倾销市场。

倭国人为自己的贪婪和自大付出了灭国的代价,也失去了所有发展的可能。

这次战争迅速为大唐筹集到足够的资源,邹浩然立刻把进攻西突厥的计划提上了日程。

第3百1十4章:

李承乾登基十2年,不遗余力的改革大唐旧的痹症,推行教育普及,农业、军事、经济、医疗等方面的变革。

没有了内部的掣肘,泰和改革的成果丰硕。

大唐立国4十5年,人口从不到4千万增长到了接近1亿,疆域面积更是增加了不止1倍。

经济上,大唐每年的税收增加到了近两亿贯,国内粮食价格稳定,商品供应充足,在新货币体系建立之后,大唐拥有了1套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使得过去限制经济发展的问题逐步消失,大唐的经济充满着活力。

不同的是,这次大唐的6军部队没有打完就走,而是1口气打到了倭国皇宫。

之后大唐增派了4万6军进入倭国各岛。

仅仅是3个月的时间,唐军就将倭国所有军队消灭殆尽,歼敌总数超过了6十万。

倭国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被打回到了石器时代,不仅失去了所有上层统治者,还被分割位十7个小国。

这些小国全都成为了大唐的附属国,大唐在3大岛上建立了6个军事基地,并在当地驻军4万。

大唐还远没有到马放南山的程度,也永远不能产生这样的想法。

所以在朝廷内部都不太赞成进攻西突厥的时候,邹浩然便把目光放到了东边海上的那些倭国人的身上。

倭国这些年基本上已经从被邹浩然打趴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还靠着本土的硫磺、银矿石等矿产从大唐获得了不少的技术和设备。

倭国使者去年来长安的时候有些飘了,居然提出要对大唐进入倭国市场的商品征收更高的关税。

说实话,大唐和外国的贸易本身就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因此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是基本上都是采取了平等贸易规则,双方的进口税率几乎1样。

不过在唐人看来,大唐这些年的发展速度简直难以想象,几乎是在1夜之间从食不果腹变成了富裕强大,新事物不停的出现,让人无所适从这种快速的变化。

当然了,大唐的飞速发展背后是邹浩然牵头的科研中心提供技术,李承乾提供的政策支持,大批的技术人才的涌现等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朝廷近乎不计成本的巨额投入。

没有财力支撑,大唐想要发展起来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

长期的高投入给大唐带来繁荣,也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

自从泰和7年开始,朝廷就1直处在收支面前平衡的状态,每年的国库收入都在快速增加,但开支同样在快速提高着,要不是有前些年从世家豪族身上狠狠的割肉沉淀的财富,大唐朝廷也不敢如此大张旗鼓的搞发展。

这是个十分庞大的计划,以大唐现有的国力几乎没办法完成。

不过谁让邹浩然开了挂呢?

他1个人就解决大唐基建工程中近3分之2的原材料、构建、施工机械的运输工作,而且效率极高,只要施工的人力到位,就不存在人等料的情况。

可以说有他在,大唐的基建效率直接拉满,这才能在短短的2十多年时间里建立起1套几近成型的庞大道路交通网络。

在军事方面,大唐已经建立起了1套成规模的基础化学工业,尽管在质量上还达不到真正的工业化生产要求,无法完全满足市场和工业发展的需要,更无法去大量生产后世绝大部分常见的化工制品,但是用来提升大唐的军事装备的威力还是很轻松的。

失去指挥的西突厥骑兵被唐军的拖拉机车队分割成了好几个小块,在十天之后被彻底消灭。

至此,西突厥只剩下了不到5十万的底层牧奴和数以百万计的牲畜,西突厥彻底成为1个历史名词。

大唐取得了对草原游牧部族的彻底胜利,顺带着将大唐的领土扩张到了黑海边上。

泰和十4年4月,大唐出动十1万大军分3路进攻西突厥。

西突厥根本不是乘坐着拖拉机1路狂奔的唐军的对手,速射武器的大量装备和飞艇、机动车辆的使用,彻底终结了骑兵在战场上的优势。

多大的1个西突厥连半个月都没有抗住便被唐军推到了可汗金帐。

西突厥可汗和上层贵族很清楚他们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战争1开始就组织各部人口牲畜往西北迁徙。

唐军这次可是抱着彻底解决草原游牧民族威胁的目标而来的,在彻底消灭西突厥的主力之前绝对不会收兵。

对外进出口贸易当中,大唐的商品拥有着绝对的统治地位,每年的贸易顺差都超过了千万银币的水平。

随着大唐工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未来这种全世界财富往大唐不断汇集的情况还会延续很长时间。

在基础建设上,截止泰和十2年底,大唐拥有的铺装路面公路里程达到了十5万公里,铁路公路里程接近1万5千公里,可以通行千吨级客货船的内河航道超过了3万公里,水6货物集散中心上百个,可以停靠3千吨级海船的海港十7个,各地建成工业区4十6个,新建大型城市包括洛阳新城、幽州新城、恒罗斯新城与新州新城,另外还有5十多座各地的府城在6续建设或改造之中。

大唐初步建成了1套相对快捷的交通网络。

金城——辽东——幽州——相州——襄阳——长沙——韶关——新州的铁路顺利联通,形成了1条连接大唐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