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红楼:我是贾琏 > 第135章 层层加码

第135章 层层加码(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馋-身-子这样的话,你不要乱讲啊。我告你毁谤啊!(谁上张唐-探的图)

金陵知府这边的事了,贾琏让金石去薛家通报一声,明日登门拜访。

没曾想午饭刚吃完,薛蟠就来了,不但来了,还带着两辆满载礼品的马车。

礼物很杂,都是一些日常用的东西。衣食住行无所不包,檀香之类的不说了,全新的红木马桶都准备了一个。薛蟠还特意问一句,要不要临时安排两个丫鬟过来伺候着。

贾琏自然是谢绝了送丫鬟的好意,这种会导致后院不安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

金陵知府也是个妙人,自身能力不提,单单是对衙役这个差事的理解,就非常的精准。

地面上的事情,当然是找地头蛇。

甄士隐的案子,在金陵知府看来,无非就是贾雨村托林如海,又托到贾琏这里。

能不能找回被拐的女儿不提,金陵知府必须把态度做出来。贾琏最多用了三分的力气,金陵知府这里加一倍,至少七分力气用上了,到了班头这里,那就是十二分力气。

层层加码,大家都这么干,理解的都能理解。

贾琏的金陵知府衙门之行非常顺利,不存在什么等候之说。

马车还没到呢,金陵知府的管家便等在路边领路,往侧门而去,下车之后,金陵知府等在这里迎接。见面之后也是极为客气。

金陵知府不好当,怎么个不好当?上面有两江总督这个婆婆在一个城里,下面有各路权贵的老家,本地的士绅也不是吃素的。

在这个位置上,不管是哪一方,都不能得罪。

贾琏以状元的身份登门拜访,金陵知府不便大张旗鼓的迎接,但肯定要让本地人看看。

没有充足的财政支持,导致大权旁落,皇权不出京城的事情,历史上那可多了。

眼下的大周朝固然没到那个程度,但是财政入不敷出的局面已经出现端倪,承辉帝高度重视,必须尽快缓解这一问题,寅吃卯粮的事情,不能继续下去了。

正因为如此,贾琏在殿试上的文章才能深深的打动承辉帝。食利者分食国家之利的说法,真是说到承辉帝的心头上了。这是历朝历代都解决不了问题,想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另辟蹊径。开源节流,在内部等于一部分食利者节流另外一部分食利者,在外部,就是大周朝节流外部,作为己方的开源。

说穿的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当内部很难进行利益再分配的时候,那就只能向外。

要不就学雍正,逼着士绅从口袋里掏钱,不肯掏钱的,问问皇帝手里的刀子答应不答应。

不是说族人就一定更能做事,而是一定要让族人掺和进去,这样才能让所谓的家奴们不敢肆无忌惮,看看赖大都干了些啥就知道了。仗着贾母的信任和资历,竟敢以大爷自居。

我特么弄不死你!

次日,贾琏还是早早起来,提前约好的今日去拜见金陵知府。

从日后贾雨村的事情判断,金陵知府这个位子,走王子腾的关系就能拿到手,可见王家在金陵的势力之大,到了两江总督和江南巡抚都无法左右的地步。

当然也不排除两江总督和江南巡抚与王家关系良好,稍微交换点资源就能达到目的。

薛蟠也不懊恼,表示大家都是亲戚,什么明日登门拜访之说太客气了,母亲那边都等不及见到琏表哥了。

这话说的人觉得没啥,听的人直冒冷汗。赶紧打断他不着调的话,你娘等不及要见我?这话你也就是在跟前说,出去说能被人编出几千个情节不同的段子。

想到标题为【贾琏】开头的各种皇段子满城飞的场面,贾琏忍不住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

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发生,太社死了。

琏二爷的形象,必须是正面的,必须维护好。(PS:修改敏感提示的墨水在哪啊,我找不到啊。)

人口失踪这种案子多了,为何甄士隐的案子能让知府关注,逼着班头出大力气?

真相往往很残酷,这个班头别的本事没有,金陵城里城狐社鼠的底细,必须是心里有一本账的。谁是贩卖私盐的,谁是收保护费的,谁是人贩子,谁是小偷小摸。班头真心要查案子,很容易对号入座。

让金陵班头下死力气查这种案子,往往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就是金陵知府这种老官僚,捏着班头的七寸,我知道你平时没少收黑钱,道上的人都是听你招呼的,不听招呼的基本让你收拾过一遍了,剩下的是得罪不起的。

甄士隐的小案子,你应该是能办的,这是状元郎请托的案子,你不给我办好了,得罪的不是我一个人,后面还有贾家、王家、薛家、林家的面子,自己掂量着办。

贾琏也不是随口一问,毕竟香菱啊,真就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原著里的金钗。

让大家都知道,我与状元公是能说的上话的,找你们办事的时候,地头蛇们就别惦记拿贾家说话了,王家那边也别跳啊。至于甄家,金陵知府也只能假装看不见了。

简单的拜访,周全了礼数之后,贾琏也没多留,只是走之前,随口问了一个人口失踪的案子。金陵知府立刻上了心,追问细节。

贾琏借口是从贾雨村处听来的,贾雨村乃林如海家中西席,同为进士出身,宦海沉浮云云。昔日的恩人甄士隐,因女儿被拐,就此一蹶不振,家业也败了,人也不见了。

送走贾琏后,金陵知府把三班衙役的班头叫来,问及此事。

也不提什么翻卷宗之类的话,只是交代班头,事情一定要查清楚,限期十天,状元郎走之前没查清楚,这个班头就别干了,衙役这个差事,也别干了。

吕-四=娘这种段子,真当历史来看,那就是智商不在线的具体表现。

拿小说当历史的人,互联网上多了去了。

不过怎么讲呢?也算是把皇帝的真实心态逼出来了。一而贯之的还是清末那个皇族内阁,权-利这个东西,怎么可能轻易让出来呢?

实际上皇帝都是一个尿性,太上皇当初禅位的原因是重病不起,担心权利旁落皇族分支,如今在后面搞事情不甘寂寞,也是因为不甘心失去权利。承辉帝更不要说了,我既然坐上了这位子,别管是怎么来的,手里的权利谁敢觊觎,亲爹都不能忍。

扯远了,思维散发控制不住。

就目前来看,韩宗与王家的关系,似乎并不算差。从林如海处,贾琏得知一个甄家的情况。甄家绝对是太上皇的铁杆,但同时私下里也投资过废太子,为其敛财。这样的事情,四大家族甚至林家都干过,大家族都是这样,四处下注。

韩宗与甄家的关系,也就是面子上尊重的事情,两江税赋的征收,需要依靠地方上的支持。韩宗不愿意清欠本身,就是不想与两江地方势力对抗。与甄家私下勾搭输送利益,暗通款曲的事情,应该是没有的。

韩宗要的是他在两江任上,地方上一切稳定,按时把税收上来,平稳的过渡任期,顺利进京做一部尚书。想法是好的,实际上把问题想简单了。最严重的一点,没有和承辉帝政-治上保持一致,皇帝想做的事情,你再不认可,也不能对着干。

没错,韩宗被外放的关键原因,就是不认可承辉帝的做法,认为太过操切了。

从权利斗争的角度看,韩宗的想法不算有错。但怎么说呢,站在承辉帝的角度看问题,事有轻重缓急,眼下最着急的就是解决钱的问题,没有足够的钱,皇帝的意志就无法落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